彤五行汉子属什么?
“彤”字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彤,绛墨赤色也。从丹、从彤,彤亦声。”段玉裁注:“今人红纸剪字之彤。古人以彤为红色之意,正与此同。”也就是说,“彤”字的本义就是红色的染料或颜料。 古人在染色和制颜料的过程中,发现了红黄色素的存在,而“彤”字正是从“黄”得音而来的。《楚辞·九章·思美人》中有“采芙蓉兮池中,搴芙蓉兮云中。”王逸注:“芙蓉,莲华也。南方芳树,有莲实焉。九月花之,红鲜灿烂,采之以供颜色。”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用作涂染的“朱砂”“茜草”等天然矿物颜料外,还有用丹砂和青雘(拼音wò)制成的合成颜料。其中丹砂即硫化汞Hgs,古代又称辰砂、丹砂、朱砂;青雘是指氧化锌ZnO。这两种材料都是无毒害的,但含有重金属。不过古人们已经掌握了除毒的技巧,所以完全可以使用。
到了汉代以后,丝织工艺出现了绫、罗、绸、缎等品种,使得纺织品有了华丽的面貌。同时,颜料的使用方法也越来越精细了。《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着一种叫做“染缸”的新奇玩意儿:“先帝(汉武帝)遗昭灵皇后于平阳,平阳侯公主奉丧还京师。车骑甚盛。光禄大夫郭舍人之车。五色炫耀,光曜夺目。时元封元年正月也。”所谓的“五色耀目”就是指五颜六色的丝绸在阳光下闪烁光芒。要想得到这样鲜艳明亮的色彩,就必须得有颜料和纺织工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彤”字最初作为染料的形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有着漂亮的红色漆液或者红黄色的染布。 关于五行的理论来源,一直以来学术界都有争论。现在比较主流的理论是:西汉末年,京房等人结合天人感应之说,首创了“五行相生相克”学说,并以此来推演王朝更替、世事兴衰。东汉张衡则进一步提出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循环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