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有言:“責,債也。从貝,則聲”。可知“責”字的造字原理乃会意兼形声。其中“貝”为字形,亦表音;“則”为字义,即表示金钱、财物的意思。“責”的本义就是指债务、债款。
引申之,“責”可表“赔偿”“偿还”“讨取”之意。如《左傳·宣公十五年》中有言“負其讎而去”,其中的“讎”即是“責”的字音。又如《莊子·盗跖》有云“何故不復相謂而作書,且復云彼日以多錢許我”,这里的“責”也表索要钱财的意思。再如《漢書·溝洫志》載“天子令水衡郭昌與大夫孫叔昭督勞三輔燒坑,平風旱,歲盡時和,百姓虛耗,縣官鹽铁未足,始嘗賦斂,發民耕作,為儲積”。其中“賦斂”即是“稅收”的意思。由是觀之,「責」字的涵義當與財物密切相關。
由「責」之字形推知,其字形當源于甲骨文或金文。查諸古文字资料,「責」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中,形如[圖一],像一人肩上有兩財物。其中一財物若直立狀,其上端有一斜劃,似代表被肩負的銀幣。另一財物則橫擺於胸前,頭上有雙角,像代表貝殼的幣值標誌。至春秋戰國時期,「責」的字形有所變化,如[圖二],形似「高」加「貝」。秦漢時期,「責」的字形再度變化,如一[圖三],像人肩扛米袋的样子。這些字形變化表明,「責」字最初寫作「責」,後來演變為「責」,最終定型為今「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