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五行属土吗?
是的,璞五行属土,本义就是指包裹在玉石周围的泥土等物。 《说文》中说“璞,玉也。从玉、璞声”。可见“璞”字是由“玉”和“璞”的“璞”组成的一个会意汉字,本意就是指包着玉的石头。 用“璞”来表示“玉”,这种用法最早见于金文,如金文中就有很多表示“璞”的字形,其中这个“璞”字形跟今天的小篆差不多,上面就是一块大点的“玉”,下面就是一个“石”字。
古文字学者认为,金文的“璞”字的左边“玉”的形迹是表示“璞”里面的玉,而右边的“石”则代表“璞”外面的石头,合起来就表示含玉的石头或者叫玉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文的“璞”字由“王”“玉”“甫”“石”四个部分构成,“王”“玉”两部分共同表示“宝”的意思,“甫”指草木茂盛,而“石”表示坚硬,整个字的意思就是把坚硬的“石”包在柔软的“玉”里,以此象征“宝玉”。
关于“璞”字中的“石”字,有人根据出土甲骨文中的“璞”字进行考察,发现这些“璞”字中都没有“石”字,因此认为“璞”字中的“石”字是后来添加的形符。不过我们认为“璞”字中的“石”不是后来添加的,理由是这种写法与金文一致,而且把“石”去掉以后,“璞”就不认得了——其实这里所谓的“不认得”是指不认可它是“璞”——因为“璞”是个象形文字,它的本义就是用“石”来表意的。(注:我在这里使用了“表意”这个词,意思是“璞”的第一义项是表达“玉器被包裹着,里面像是有玉的样子”这样一类的意思)
总之吧,“璞”字中的“石”字是其构字部件,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古人使用“璞”字的时候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前面说了,“璞”的第一义项是表达“玉被包裹着,里面像是有玉的样子”这样的含义,也就是含有“玉”和“石”两个字。但是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古代文献,“璞”字除了表示“含玉的石头”之外,还常常用来指含有玉的器物:
1.《礼记•聘义》中有“圭瓒酌黍觞诸父兄”的话,郑玄注:“瓒,玉爵也……古者士执玉爵,庶人执匏器……”其中“圭瓒”就是指一种像圭一样的形状的玉制的酒器。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部》引东汉班固《汉书》:“赐王青瑗璧一,佩玉环五。”其中的“青瑗璧”和“佩玉环”就是指含有美玉的璧和含玉的佩饰。
3.《战国策•齐策二》中有“君之玉壁”的话,这里的“玉壁”也是指有玉的壁。
4.《庄子•秋水》中有“梁惠王称善”,南朝宋裴骃集解引三国魏张昭《汉宫仪》曰:“天子行步,曰徐行缓步。”而“徐行缓步”所用的玉具叫做“玉璧”。
5.另外,唐代韩愈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名字叫《马说》,文中谈到好马的颜色时说:“霜蹄蹴踏紫陌香,珠鬣迸溅水晶浆。”其中的“紫陌香”就是指马身上的带有香味的皮肤(马身上的油脂经过阳光照射发出的香味)。而唐代另一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也曾用过“雪肤花貌”来形容小玉的马,其中的“雪肤”也是指马身上的带露沾雪的皮肤。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指含有玉的动物或植物。 通过以上的列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人在表述含玉的物体时所使用的词语不仅仅是“璞”一个,还有“珪”“璧”“瑷”“璜”“环”“珩”“珏”“玦”“琮”“琥”“璲”“璇玑”“琬琰”等,这些也都是古代的玉制礼器。也就是说“璞”字并不是古代文人描写含玉物体的专有名词。
由此看来,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璞”字属于生造字,因为它不符合古文字学对于形符的规定。虽然人们习惯上把它作为表示“玉”的字使用,但它实际上并不具有表示“玉”的意义,或者说它不是表示“玉”的最准确的字。用现代人的话来说,“璞”是一个形旁加声旁的合体字,它所表示的意思是“石头里包着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