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五行是什么?
先秦时期的“五方”即东、西、南、北、中,与“四方”相对;而《吕氏春秋》则提出:东方曰苍,南方曰赤,西方曰白,北方曰玄,中央曰黄。这一说法流传广泛至今仍被沿用。 东汉时期,经学大师许慎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源字形和说明字义的字典—《说文解字》。在这部书中,他依据“五行”相生的原则,将汉字按照“金木水火土”五个要素划分为五大类(段玉裁在《说文解义注》中说:“凡文字之划分,皆以五为主),并将五行与五色相对应:“木,曲直,象形。凡木之属皆从木,……木,赤也,从二木。” “火,炳然,像形……”[2] “土,吐生万物,有高下,故谓之土;犹人腹,有前后,所以谓中心矣。……土,土地之实也”,等。 而五行中的水又分为两类:江河湖海为“水”,雨云雷电为“火”。
这样一来,中国古代的汉字就被分为了六大类别(这六种元素被称为“六书”)分别为:
1. 象形字如“日”“月”“山”等;
2. 指事字如“上”“下”“本”等;
3. 会意字如“休”“信”“牢”等;
4. 形声字如“树”“江”“河”等;
5. 转注字如“考”“老”“老”等;
6. 假借字如“天”“地”等。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许慎的分类方法并不是完全依照着传统意义上的五行而来,而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及含义来进行划分的——其中一些汉字可能符合传统的五行之说,但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的目的进行归类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然而这种根据字的特点对汉字进行的归纳总结的方法对于研究当时的汉字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