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在五行中属什么?

麻丽花麻丽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学说》: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土爰稼穑。 意思是说: 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金具有收敛的特性; 水具有寒凉、向下的特性; 土具有长养万物的特性。 所以中医理论中讲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这“自然”其实就是指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规律,且相互协调。 而五行学说的意义就在于此,它用五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五种自然界的事物和性质,并用它们来表示人体功能和变化。所以中医学把五行属性应用于病理现象的解释和治疗原则的确立。这就是常说的“治病求本”。

例如: (1)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作用。若因肝气郁结所致的疾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为主。

(2)心病属于火,其病机多是心气不足,心火偏亢。故治疗多用养阴清心除热之物,如玄参、丹参、莲子心等。

(3)脾属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职,生湿积滞,当以健脾益气,助运消滞为治。

(4)肺属金,主肃降,司呼吸,肺气清肃则腠理闭塞。外邪从中而出,治疗当以宣肺止咳为主。

(5)肾属水,主固脱,主蒸化。肾虚则气化失常,水液泛滥。当以补肾滋阴,固摄气化为主。 根据以上五行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五行治病公式: 病在何脏(器),宜用何药(药物属性)治疗。

当然,这个公式也不是绝对的,也有特殊情况,这里只是指出了大多数的情况。 在运用五行学说治病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相对的,是有一定条件的。

例如,火生土,这是相生的关系,条件是心火必须下降于脾胃,使中焦气机升降有序,脾胃方能正常纳运。若是心火不能或不愿下移,而是在上焦烦躁发热,这时再使用健脾土的药物就不合适了,因为脾土本身就有热症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清热降火为先。

卫朗静卫朗静优质答主

《丹溪心法·六郁》:“病在上者,病气从上清泄;病在下者,病气从下清泄;病在中者,病气从中清泄。清气畅达,则浊气下降而大便开”。《素问·五运行大论》:“证在四末,应四时者,气在四脏,以生四末”。证是疾病的表现,五行皆属木。

一、症状

证,中医名词,是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医生对疾病所表现症状和体征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之后,得出的判断结论,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成果。症状,从中医的术语来解释,叫“主症”、“症候”、“症象”。广义的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觉的异常;狭义的症状是指医生给这些感觉的异常所下的定义。

二、诊断

中医学中的所谓证是由八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性质和病情阶段以及脏腑经络的病变部位,与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临床症状、体征,两个方面综合归纳、分析判断的结果。证比症状和体征更为全面、深刻和抽象。

三、疾病

证是疾病阶段性的病理概括,是一定数量的症状和体征的病理本质,与某种疾病的不同阶段相关,而症状和体征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与证侯有因果关系。例如喘证,是一个以咳喘为主要症状的证侯,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而疾病过程中任何阶段只要出现咳喘为主要症状者,都可用治疗喘证的方药来治疗。所以症状和证侯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现象和本质、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证是症状的抽象,是本质,是共性;症状是证的具体,是现象,是个性。

四、治疗

症状和体征反映的只是客观存在的一部分现象,而证是病变本质的概括。中医治疗疾病,不是以症状和体征为主要根据,而是以病案分析的证为主要依据。

症状的性质有真象、假象及“是症非病”、“有病无症”者,应从整体、动态上分析,鉴别其主次,注意其变化,不能为症状所迷惑,应以辨证结果为据来处理治疗方案。

总之,证是比症状和体征更为复杂的病理概念,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是疾病过程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和概括,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矛盾的双方的斗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