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的五行意思是什么?
“五”是一个数理术语,表示奇数中最大数的意思; “行”在这里指道路,也指事情、行动。 《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行春令……(仲夏之月)行夏令……”其实质是依据不同月份的自然现象来指导人们的行事。 月令用五行配季说解释月相的变化规律:“厥阴之风,从其形浮于上,日月亏缩其形渐小,则月始望矣;太阴之所居,止其形盈满于上,月始弦缺其形渐小,而月中气至矣;少阳之位,其形伸张于上,月始凸凹其形渐小,则月始昏矣;太阳之精,其形盛满于上,月始如盘,渐高渐明,至于中天而后圆;少阴之象,其形端直于上,月形如钩,渐高渐明,至十五而后满;厥阴之位,其形曲折于上,月形如弓,渐高渐明,至二十三日月满。”
这种理论把自然界的循环转换与人事的治理、个人的行为准则联系起来,是一种试图建立自然与社会和谐共通的哲学思想。 而“五德始终”说的是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古人观察到月亮有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的现象,又注意到日食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于是推想出日食是由于月亮进入地球、太阳与地球之间的通道造成的。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他们建立了“五行”体系并引入了“五德终始”的说法:在木气最旺的春季,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造成日食;在土气最旺的季夏,月亮又形成日食。如此往复循环,“五德终始”。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五德终始”说的“五行”与上面的“五行”是不同的概念。上面所说的“五行”是一套用于推断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原则,而这里的“五行”是指具体的事物。 “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末期出现的,它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但它的科学性却很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