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牛具有什么本质?

佟雅嘉佟雅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牛,顾名思义就是为中国而生的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靠天吃饭,不仅生产方式落后,而且缺少对于自然规律的总结和认识。于是乎在农业生产中充满了迷信色彩。比如遇到干旱的时候,就认为龙王爷不下雨导致旱灾,于是就要祭祀龙王,祈求降雨;如果遇到暴雨洪涝,又认为是龙王爷发了脾气,要降下暴雨,于是又要祭祀龙王,请求他冷静下来不要再发脾气了。当然这些只是民间的愚昧无知而已。真正的本质在于农业中的“天”指的是帝王,所谓的祭祀其实是为了向帝王表达虔诚,希望获得他的恩宠,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国度,科技的作用被无限削弱了。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很多看似很荒诞的事情,实际上却是有其内在深层次原因的——科学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因为中国人缺乏对科学本身的信仰。这直接导致了新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阻碍。 举个例子吧!现在农村有非常多的散养土鸡的,这些土鸡肉是非常好吃的,可是有个问题,土鸡长得非常慢,如果养100只土鸡,从出生到出栏需要100天时间,而如果养200只土鸡,则需要200天时间,而养殖规模如果扩大到500只甚至1000只,那么生长周期只需要500或者1000天左右,这样算来养殖1000只土鸡就相当于养殖200只土鸡所消耗的资源(包括粮食、药物等),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单纯考虑经济效益的话,就应该减少养殖数量,多养一头猪或者羊都比多养一只土鸡合算。但实际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很多人愿意投巨资养殖土鸡,为什么?因为养殖1000只土鸡,相当于养殖200只土鸡所消耗的资源,但这1000只土鸡带来的利润却比200只土鸡所带来的利润要高得多,这就是因为中国人信奉“勤劳致富”,宁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想依靠科技进步来降低生产成本(虽然实际收益并没有增加)。

同样,在我国畜牧业中应用生物技术(比如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畜牧业动物,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也同样受到阻力。

能思博能思博优质答主

具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勇于奋进、顽强进取、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朴实无华、忠心耿耿、大公无私、中国牛的高贵品质!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牛年被称为天地始交之年,意味着万物更新,新旧交替,具有革新的意义。所以从春节到元宵节,各种年的喜庆活动,都是围绕着一个“开新”而来,寄予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热盼和祝福。

中国牛年说的牛,是包括黄牛、水牛、牦牛在内的各种牛。牦牛主要在西藏、新疆、青海等高寒地区存在;黄牛主要用来拉车、耕田,我国北方饲养的更多一些;南方水田多,水牛的使用更加普遍。这些牛都是“老伙计、老黄牛、孺子牛”,是人类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得力帮手,是和人类一起辛勤劳作的忠诚朋友、亲密战友。

所以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赞美牛,歌颂牛,崇拜牛。从《诗经》里的“无羊”、“硕鼠”开始,中国历代都有描写、赞颂牛的诗文。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齐白石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我们熟知的。

从这些古代诗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牛主要具有三大高贵品质:

一是:忠心耿耿,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不辞羸病卧残阳,没有一毛利,自有千箱实”,是说牛不管多么疲劳困乏,也不管自己的得失,只要主人能使粮食丰收,它就无怨无悔,甘愿被驱使,永不停歇地劳作。这种精神,正是牛忠心耿耿为主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写照。

二是: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甘当人梯。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耕犁千亩实千箱,但得众生皆得饱”,是说牛一辈子不知疲倦地耕地辛劳,是为了让人们有好收成,有了好收成,又有足够的粮食,牛就无怨无悔,即使老弱病残也心甘情愿,牛的精神就是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甘当人梯。

三是:坚毅勇敢、顽强进取、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但使牵来牛得牢,竹笛横吹细角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