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的五行是什么?
《说文》有“霄,天也”解释;《释名·释天》中有“霄,消也,昼尽夜消,故云霄。”“宵,宵,消也。夜之半谓之宵。”可见,“霄”、“宵”二字本指夜晚。 又因古代以宿为月,有“宿曜”之称(如《旧唐书·天文志》);以日行月为“昼宿”或“日宿”,亦称“阳宿”。而夜间,日所入之地,月所出之地,均曰“霄”。如此,则“霄”字兼有“夜”与“天”之意矣。 清人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进一步指出:“霄者,夜之深者也……凡夜之深亦曰霄。”并举东汉王充《论衡·灵龟》“以晨炊爨,人无知之”句为例说明“霄”即“夜深”之意。 由此看来,古人将黄昏时分称之为“夕”,将深夜称之为“霄”,正是基于日月运行规律和人们认识自然的角度来划分的。
那么为什么将农历十一月称作“子月”、第二个月称作“丑月”呢?这似乎与阴阳五行中“子属水”、“丑属金”有关。然则为何又以十二月为“寅月”,正月为“卯月”……正像刘钊先生所说:“这种分法完全是主观随意的,没什么道理可讲。” 我们今天的人如果按“子月”、“丑月”这般划分月份,未免有些可笑,但古人就是这样计算的——“子时”并非凌晨一时,而是午夜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