渱的五行属什么?
1、《字源》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①本义为水漫流,后引申泛指积水;又通“涌”,有汹涌之意。 “洚水”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对夏禹说的:“禹抑洪水而天下平”。这里的“洚水”即洪水。 ②《玉篇·水部》云:“洪,水大也,江河潮海谓之洪。”可见“洪”与“虹”本来是有区别的,只是到了后世,“洪”被用作了“虹”的本字。那么为什么要把“虹”字借作“洪”呢?大概是因为“雨过天晴,出现了彩虹”和“大雨滂沱,洪水横流”都有“雨后”或“雨盛”这个共同点吧(其实我觉得可能是古人没怎么见过彩虹的缘故)。所以,当人们看到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七色圆弧时,就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此雨乃洪雨乎!”这样的话来……于是,一个形声字的两个表音部分合二为一了——这就是“虹”字的起源。
2、关于“洚水”的释义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从《孟子》中听来的,但孟老夫子给这个古老故事添加了许多自己的想象,其中就有“洚水”的概念——“桀纣之道也。洪水滔天,鲧堙于川泽。天下恶之,禹继之。辟土以疏川浚沟,治平水土。”这段话中的“洚水”是指洪水泛滥。
3、关于“洚水”的传说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洪水不止一次两次,最著名的是尧舜禹时代的“洚水”和春秋末期的“赤帝洪水”。 ①据《淮南子 · 本经训》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德,累万夫。百姓何患哉?”乃命吏少纾旌勿修,更祈三日。既日,大雨雪。从这一段来看,似乎上古时期的人认为洪水是由天子犯下的过错或者天灾引起的。
②《国语·楚语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令尹子元问于申叔时曰:“古人所谓治内者外不治,治外者内不去,信乎?”对曰:“然。昔鲧堙于川泽而禹决而通之,禹鲧之事然矣,内行其法,外事其群臣,而民不非,以为治内也。今吾子言,圣人之言也,小之事夫!若昔者武王闻纣丧而去商路,未及郭城而告人曰:‘寡人入商路矣!’遂遂前至殷郊,下车而泣曰:‘孤文寡君履殷道矣!’”这是说周武王出兵伐纣的时候,一路上都认为自己是在行仁政而不是打仗。由此看来,古人在对待战争与灾害的态度上是颇为谨慎而又负责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就可以随意地使用暴力,即使对方犯了错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去杀人放火。
4、《荀子·成相》中说:“禹禹劳苦,九年在外,经过山陵,逢蒙杀舜,契为司徒,教民如何田役、稼穑,九卿何失,稷为司粮,慎盗关塞,修明礼教,诸侯变心,夏氏以亡。”这里说的是舜死后,禹继位成为天子之后,他的叔叔逢蒙因为得不到舜的信任而谋反并杀死了舜。后来禹又任命契做司徒一职,负责教导民众如何耕种;稷任司农一职,负责管理税收;皋陶主管边防事务;伯益担任太仆等职,负责维护礼仪制度等事宜……古代的天子确实是有相当大的权力并且担负着很大的责任的。
5、我认为“洚”的意思应该是洪水泛滥,而且是由上天降下来的(毕竟它是个形声字嘛~),所以它的偏旁应为氵,而非日;由于古人相信洪水是由天地所生,因此由“天”旁来表示更为合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