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五行用公历还是农历?
公历是以太阳年为历法基础,而农历则是以太阴年(朔望月)为历法基础。 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设公历某年的第一天(1月1日)凌晨0时0分0秒为一,然后以此向后推算到农历的正月初一(2月19日)正午12时0分0秒为三十二,那么公历与农历之间所相差的天数就是三十一。 又因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者三百六十天。所以,农历每年大约比公历少算五天。
在八字推算中,遇到公历新年的时候,都要把节气和中气以及闰年来进行调整,这就是因为公历和农历之间的区别导致的。 其实我们使用较普遍的干支纪元也是基于阴阳合历原理,它把每个天干地支年限平均分为十二份,每三个月为一候,六个候为一节(二十四节气),每一节又有七个中气。
虽然每个季节天数不一,但每个季节都包含两个节气(春分秋分)、一个中气(谷雨白露)和一个“节”的时间(立春立冬),总天数都是九十天天干地支。每年的日期都是固定的三天一周期循环往复。 这种将阴历和阳历融合在一起的计算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阴阳历中“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十五称为‘望’,月末一天称为‘晦’”的问题。 因为每个月都有三个节气,分别是“春分”、“清明”和“谷雨”;也有三个“中气”,分别是“立夏”、“芒种”和“小暑”。 “初八”对应的是“处暑”,而不是“白露”;“十四”对应“寒露”,而不是“霜降”,以此类推。这样每逢农历初一,月亮圆缺尚未到达“望”;十五月亮圆缺到达“望”,十六月亮由“望”逐渐变亏;每月最后一天既不是“朔”也不是“望”,是月亮由盈亏转换的关键时期,所以是“晦”。 在这种计算方法下,农历的月份和阳历的日子一一对应起来,就不会出现农历新年大年初一早上冬至或者冬至中午春节的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