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马牙怎么回事?
新生儿在上腭中线两边和齿龈边缘,有数个米粒大小的增生物,医学上叫“上皮珠”,是由胚胎时期牙齿发生的残留结构造成的,老百姓俗称“马牙”。
“上皮珠”并非真正的牙齿,而是牙胚发育过程中造成的未能完全吸收的残余角化物,两侧对称,通常在出生后4~6个月逐渐钙化脱落,个别孩子在1岁以内偶有存留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口腔的上腭正中有时也会出现1个或几个大小不等的黄色包块,叫“胎生牙”。“胎生牙”绝非“马牙”,而是早萌的乳牙或过剩的牙齿,极易松动,应尽早取出,以免脱落被小孩吸入气管或被啃咬磨碎后损伤口腔黏膜。
母乳喂养后,应当用纱布蘸少量温开水缠绕在 fingers上,擦洗宝宝的牙床,有利于“马牙”的脱落;也可以将手指用纱布包裹蘸些母乳,在宝宝张口时,轻轻擦洗“马牙”,这样既有利于“马牙”的脱落,又是一种很好的乳牙口腔护理锻炼。
“马牙”是奶牙开始发育的正常现象,不能挑也不该挑,因为孩子的口腔粘膜非常娇嫩,反复挑刮极易因接触感染而导致发炎,一旦炎症向颌下蔓延,引发“腮突”则会给宝宝带来痛苦,吃奶受到影响,甚至会因高热而影响中枢神经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