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马拉松冠军都是非洲的?

房爱存房爱存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当马拉松比赛进入最后一个冲刺,作为世界马拉松比赛纪录保持者的肯贝里·格布雷塞拉西永远都会被他的非洲兄弟们高高抛在身后。2012年伦敦马拉松,格布雷塞拉西以2小时4分11秒的成绩夺得冠军,尽管这一成绩在马拉松赛场上一骑绝尘,可他身后那些来自非洲的黑兄弟们都以很快的成绩接近终点。

其实,这并不是格布雷塞拉西第一次在马拉松比赛中被非洲选手比下去,同样是在伦敦马拉松,2011年,当时还是世界纪录保持者的他以2小时4分25秒的成绩获得亚军,再次被他的非洲兄弟们远远抛在身后。这种“非洲神话”并非马拉松独有,在多项国际长跑比赛以及世界青年田径赛中,非洲选手的表现都毫无争议地压倒优势胜过其他各赛区选手,“耐力之王”的桂冠理所当然被非洲选手包揽。

除了长跑,短跑项目中,来自非洲的运动员也曾在100米、400米、800米项目中称霸世界。2004年,17岁的加特林在奥运会100米项目中将枪法瞄准了冠军,并最终以9秒85的成绩击败了同年是世界纪录。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400米比赛中,贝瑟基和斯托尔以43秒49的成绩把其他国家选手远远甩在了身后;2013年,在达拉斯钻石联赛中,非洲选手奇斯塞克以1分43秒43的成绩打破了男子800米世界纪录。

非洲为何在长跑及短跑项目上拥有占尽优势?对此,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博士马向辉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田径项目中,身体素质有优势的黑人很难被同化的原因,在于两种肤色人种在体能上的进化方向存在差异。非洲地区高紫外线辐射,使人体受到较多的辐射照射,因而皮肤黑化、红细胞适应性强,因而抗疲劳能力与耐高温能力等体力能力较强;而温带地区由于紫外线辐射强度小,人体皮肤白化,毛细血管弹性弱,体力耐量低,对环境适应性差。这决定了非洲人的体能特点——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好。

尽管在大部分田径项目中非洲选手都处于领先,但“外国选手总是能很快打破我们的记录,我们也经常出现在马拉松比赛上跑步机前后来回跑的情况”,国内越野马拉松运动员程训良告诉记者,“国外很多选手都在上马前一个月才刚刚从山地训练回来,而我们这边为了比赛,都是四季都有相应的拉练,可以说我们每场比赛都是蓄势以待。”

“与非洲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相比,国内选手的竞技水平还有待提高,国外选手专业性强,大多数都属于半专业运动员,有经济人进行规划,也有专业的训练团队支撑。”程训良告诉记者,“当然,天气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今年上马当天下雨,2014年的上马还下过雪,这都会影响选手的表现。

的确,除气候外,选手平时的训练水平、饮食、赛前的准备活动以及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比赛的表现。但也不能忽略国外不少选手为赚钱养家,不得不打四五份工,训练时间很少,甚至不会接受业余训练等客观现实。

“从2010年到2013年连续四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中国男子马拉松项目获得四连冠,这说明中国男子马拉松整体实力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的前列。”中国田径协会副秘书长高洪波告诉记者,“中田协成立后,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实行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和系列赛“两赛合一”的改革,将原来的十四个马拉松系列赛精简为四个。二是在全国范围内评选马拉松优秀运动员,加强宣传,让社会更加了解马拉松运动。三是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建立一个马拉松赛事奖励基金,奖励那些贡献较大的企业或个人。”

“国外专业马拉松运动员都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经济人。”中国马拉松运动员董国建告诉记者,“我们国家很多业余选手都没有经济人的情况下,与国外专业运动员的经济人相比,无论是在参赛消息的获取,还是在参赛时机的选择,以及赛前针对性地训练安排,都显得不够专业,这也是我们总有点跟国外运动员比总显得差点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运动员也是普通人,他们的天赋固然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没有足够的后天努力,没有好的经济人、没有专业的训练、没有好的赛事组织,任何天才都无法发挥他的才能。”一直致力于马拉松宣传的中国顶级长跑名家张德娜对记者一再强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