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有辟邪的作用吗?

宾瑶华宾瑶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雄黄”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末年的《西京杂记》卷二 :“ 端午,采艾为人形,悬于门户上,可禳毒气。”“雄黄”之名见于东汉初期的《荆楚岁时记》 : “五月五日,谓之端阳节……并带艾蒿及雄黄,人以五色丝缚之。”

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原文 北宋时期,人们过端午节仍然在门上悬挂艾叶和雄黄。苏轼有《浣溪沙·端午》诗云: “五彩丝轻绾碧筒,晚凉幽静水边亭。”宋人杨万里则有《端午日赐衣》诗: “照影摘星辰,打扮甚端庄;逢人渐觉村野瘦,举目依稀乡土香。绣线凌空嫩紫芽,雕盘分满水晶盐;佳辰强饮食犹软,暗室寒炉火渐深。元是今天应节气,更教处处闻雷音。细看古人传辟兵,细观来路忆周昌;有时不必求仙药,元是在家清静方。”

这时的雄黄,已经不只是节日的装饰品了,还是一种药物。人们在疾病流行的时候服用它,或者用熏烟剂、喷剂等方式防治疾病。 关于雄黄的药用功效,历代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说,雄黄可以治 “蛇虺毒”(毒蛇咬伤),北宋·张山夫著《养生四要》中记载,雄黄可治百病,“烧酒浸雄黄服之,治百病;入丸散中服,治疟;捣碎水研服,治血崩……”《中华本草》中还收录了更多关于雄黄的药用价值: “燥湿,祛痰,解毒,杀虫。治疥癣,湿疹,湿疮,牛皮癣,荨麻疹,肝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蛔虫病,蛲虫病。” 那么,这些流传下来的中医药学典籍所说的雄黄,是不是就是现在的雄黄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物,其中主要含硫化合物[HgS]有21种,含硒化合物[(Se, S)xHgS4-x]有30多种。这些化合物都有相应的生物毒性,说雄黄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但问题是,这种毒药会害人丧命吗? 明代李时珍认为不会: “雄黄,亦能杀人。但性善发疹,疹发即解。然有毒,不可久服。”

清代赵学敏继承了这个观点: “虽有毒,解后无害。以之涂毒虫,敷恶疮,消疔肿,散痰火,止牙痛,去翳膜,明目退翳,解砒毒,解砒霜、斑蝥诸毒。又治小儿食肚积。” 现代药理学进一步证明了雄黄的相对安全性:小鼠口服最大耐受量高达675mg/kg,而大鼠口服最大耐受量为845.5 mg/kg,说明雄黄对动物体危害较小,且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雄黄就绝对安全,某些特殊人群还是需要慎用或禁行该药。比如孕妇禁用本药,患有癫痫等疾病者也不宜使用,而且服药期间也应避免食用生姜以及羊肉等热性食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