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属什么生肖月?
古人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逐日提前的,农历月份却逐月推后。当公历遇到闰年或闰月的情形时,农历月份与节气所在的公历日期完全重合。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直线,所以每个季节的时间长度在公历中并不是固定的。在公历“立春”前后,可能会碰到“雨水”,或者 “惊蛰”“春分”——这些节气对应的是公历中表示白天和黑夜时间相等的“春分点”;在公历“立秋”前后可能会有“处暑”“白露”“秋分”——这些节气对应的也是“秋分点”。但是,不论公历还是农历,它们所表示的季节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温度、降水等指标在季节转换时并不会有突然而明显的改变。
从节气本身来看,我们可能更关注“节”的问题——因为它是“气”的中止。但从历法上看,“节气”这个名称其实是不太合适的,准确应该说应该是“时气”。这是因为,“节”虽然意味着季节的中止,但它并不是一个自然的中断,而是一个“时空连续统”上的转折点: 前一天还是春暖花朝,第二天却是凄风苦雨——这样的天气状况显然是不能用“节”来表示的。只有到了第三天,风雨停息,气温回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季”来临。所以,气象学上定义的“四季”其实是这样: 如果严格按自然节气划分农历月份的话,“正月”、“二月”……应该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阴历每月天数并非固定不变。
对于朔望月而言,从新月到满月,再从满月到新月是一个周期,而一个周期所对应的时间并不是整数,而存在约9天的差别——“农历”月长由此而来。随着月亮绕地球公转,月球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每次朔望月进入某一“节气”的范围,都意味着农历月的开始。农历月和节气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因此“正月”、“二月”……也不是循环往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