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分娩有副作用吗?
镇痛分娩,又称为“无痛分娩”,目前主要有非药物性和药物性两类方法。其中,非药物性镇痛分娩主要包括精神心理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等;而药物性镇痛分娩主要指对孕妇静脉给予一定的药物来达到分娩时镇痛的效果。 药物性镇痛分娩在临床上应用较多。而此类方法的副作用与所使用的药物有关。
目前常用的药物分为长效和短效,具体包括哌替啶(杜冷丁)、阿片类镇痛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类药)、氯丙嗪及异丙嗪(镇吐药)等等…… 而这些药的副作用都大同小异,主要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 对宝宝来说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呼吸暂停、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增高等情况,不过这些状况多轻微且短暂。 但若妈妈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心慌胸闷等情况,应马上告知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必须停药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把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采用药物性镇痛分娩,并不是在所有产妇身上都会奏效的。而且即便是有效,也只在妊娠期和产后初期有效。等到孩子脱离产道,进入母亲子宫,对妈妈带来的疼痛刺激消失后,药物的镇痛效果便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对于那些无法从药物中获益的产妇来说,一些非药物性的方法依然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对于想要采用镇痛分娩方式的准妈妈来说,并不用“一锤子定音”地选择药物性镇痛方式,可以先尝试其他的方法。如果效果不佳,再考虑药物性镇痛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