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流有哪些影响?
“物流”这个概念太大了,我答一个小的范畴内的吧——快递,以及与之相关的电商和消费。 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至1980年,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邮政部门可以独家经营寄递业务,随后出现了邮政、商旅和航空三大快递品牌。
改革开放后,随着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逐步放开,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快递市场;同时国内民间资本也不断进入该领域,形成了中外企业竞争发展的格局。 目前,国内快递业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品牌数量也已增至30余家(含分公司)。其中,顺丰速运、京东快递、天猫快递(通达系)位列市场份额前三名,网点覆盖率高,客户服务优质,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那么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又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价格战 从2012年起,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业务收入也由2012年的67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372亿元,行业快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价格战也十分激烈。以快递主要运营线路“江浙沪皖”为例,据相关统计显示,2017年该地区的快递单价为11元/件,而2012年则高达22元/件,平均每年下降2.4元,部分月份甚至低于成本价。
面对低价格带来的生存压力,一些中小型快递公司被迫退出战场,行业内并购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战的直接结果就是快递费的下降,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表示“快递费下降了”或者“快递费基本保持稳定”。
2.消费升级 价格战的背后是电商的蓬勃发展。 早在二十年前,网购还只存在于文眉、烫发等小商品中,而现在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淘宝网、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飞速发展,加上近年来崛起的新兴平台,如拼多多、微博小店、小红书等,让网民购物更加便捷。
与此同时,快递企业也紧紧抓住了这一机遇,积极布局,不断完善网点覆盖,提高服务质量,力求将订单一网打尽。 消费升级大背景下,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快、准、稳之外,个性化服务也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3.农村市场 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农村快递市场一直属于被忽略的角落。 但随着“互联网+”步伐的加快,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改变。2016年1月,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十三五”邮政发展规划》,明确提到要“优化城乡邮件快件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快递服务,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和末端门店建设”。 在2016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五年将通过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促进消费持续高速增长,零售业的电子商务比重将达到50%以上。有业内人士估算过,如果此目标实现,相当于新增6亿人口成为线上顾客,这将会给物流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