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为什么没有cba?
1.CBA球队的投资价值被严重高估了,导致没有人愿意投资;
2.CBA球队的商业开发做得很差,没有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入不敷出;
3.CBA的赛制有问题,导致强队不强,弱队更弱 简单说说第一条理由,我接触过某篮协领导(非河南)私下里聊天,就谈到过CBA球队的投资问题,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这样“现在的俱乐部都是土豪,一个比一个有钱,这球没法打了”。
河南省资金充裕的企业家有很多,但性格决定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会是投资CBA这种烧钱的大锅饭,更愿意把钱花在小而美的项目上。比如建业足球、力帆摩托、双汇火腿肠、豫粮白酒等,这种小公司式的运营思路和CBA的运营理念不相吻合,如果强行介入可能会陷入很被动的局面。
当然,随着经济下行,很多企业日子也不好过,也没有那么多钱去投资一个既不能尽快产生收益又不能保证肯定赚钱的项目。
以上仅仅是个人根据有限的信息作出的分析,仅供参考。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四通八达,人口资源丰富,经济也发展不错,但是,长期以来在CBA中却难寻河南的踪影,其实客观讲,河南的篮球基础还是不错的。
早期中国男篮五虎上将有一将就来自河南,他就是被球迷们称作战神的刘玉栋。刘玉栋早年就效力于河南男篮,直至后来转会八一,作为中国男篮的顶梁柱征战世界大赛。在CBA中也有数位河南名将,其中就以前火箭球员薛玉洋以及李克为代表,此外,还有杨文海、赵仁巍、李一飞、王占宇以及目前效力于同曦男篮的于刚,这些名将,对于河南而言,都是不败的旗帜。而这些名将的诞生,自然离不开河南的扎实的青训,河南省从1965年开始,就开始承办河南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如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期间还不断涌现出全国甚至亚洲级别的优秀裁判员,比如李青川、牛波、宋晓竞等人的出现都说明了河南省篮协对裁判这一群体的重视以及培养。
虽然河南有如此雄厚的篮球资源,但是一直以来却很难以本省的名义征战中国最顶尖的CBA联赛,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河南这一地方对于篮球甚至是各项体育运动的投入问题。目前河南省仅有一种姓的的职业男子篮球联赛,即洛阳海象,其效力于NBL,但是海象似乎也并不属于真正的河南本土企业,他们背后的大佬其实是广汇集团,广汇集团旗下的能源有限公司旗下有一支子公司名为新维焦化有限公司,新维焦化的子公司为豫新投资,豫新投资全资拥有洛阳海象,2018赛季海象从广西迁来洛阳,但是实际在河南的本土资方其实还是很少参与。
除了篮球之外,河南的其他体育项目也是鲜有成绩,虽然河南的人口在中国各省都名列前茅,但是全国十二届运动会,河南仅排名21位,而2014年河南的体育产业总体经济规模为150.1亿元,占GDP比重为0.49%,在全国仅仅排名第19位。这其实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河南对于体育的投入不足。河南的交通四通八达,本身就有承办大型赛事的地理优势,但是河南的体育部门却很少利用这一点。2009年,河南洛阳申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但是最终以0:54的悬殊比分落败,其实在整个中国,拥有承办大型赛事的省市有很多,像武汉、济南以及重庆都非常有实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与这些省市相比,河南并不差,武汉能承办军运会,江苏能承办亚青会,山东能在一个月内承接两届全运会赛事,而河南能承办的仅仅是中甲联赛的主场以及女篮的全运会预选赛。
可见,若想河南出现CBA,甚至河南能成为真正的体育大省,那么河南的体育要拿出山东、武汉甚至河北等邻近省的魄力去发展,只有真正重视体育,才可能有体育人才的出现和体育赛事的承办,只有真正重视体育和拿出足够的资金去投入体育,才可能真正促进地方体育和经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