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怎么建?
这个建筑其实很有意思。 作为普通建筑师来看,这个建筑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从功能上看,528米的高度作为甲级写字楼是远远不够的(据说甲级的标准是300米以上)。从交通上来看,除了对周边的交通有一定疏导作用以外,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也远远没有达到最大值。从结构看,超高层的建筑难度和成本都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作为一个上海人,我虽然觉得这栋楼有诸多不好之处,却也从内心希望他能够建成,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座楼的诞生对于上海的建设者而言是一种挑战,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的体现。 回想起来,上海的腾飞也不过是近三十年的事,199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的时候,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世纪大道还刚刚破土,而十年之后,浦东的开发使 上海进入了世界超大城市俱乐部,如今又有了世博会后又一标志性工程的中央活动区CLOD。
这种追求高、新、尖的目标和建筑精神不正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可宝贵的吗? 而反观北京,作为首都,在市中心区域却没有一个像样的甲级写字楼,不得不把CBD的项目放在通州。如果说北京的规划还考虑了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辐射的话,那么上海的这一项目就完全代表了长三角的雄心。毕竟杭州的摩天楼也比比皆是。 一个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摩天大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全球城市战略的象征。
尽管现在上海中心的造价已被曝光并且被广泛质疑,然而我想说的是,一座世界级大都市必须有气魄建设这样的建筑,否则如何能吸引金融总部来沪?如何能和香港、纽约等城市竞争? 当然有人会拿房价来质疑这幢大楼的意义。然而在我看来,一座城市如果有足够的人口、足够的土地、足够的税收来支撑起这样一幢大楼,那么这座大楼就是可行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来建造这样的大楼。如果不愿意,我们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用地策略和开发模式,而不是降低城市规划的高标准和要求。否则我们只能永远怨天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