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六千多人中国蓝色?
谢邀 最近正好研究这个课题,来答一波 先放结论 在15-16世纪中国海战中,明军和倭寇主要是单兵决斗,以斩杀敌将而获胜;火器大量使用但收效甚微,对水战胜负的影响不大;欧洲船只的船速优势明显,航渡能力远远超过中国船只。在陆地上,中国的火器和刀矛同时使用,以火器掩护步卒冲锋或结阵,击退了欧洲的骑兵冲击并多次成功围歼对手。
下面来分析 中国古代海上作战主要运用水师进攻,水师防御采用水营布置(以战舰列成横队阻挡敌人),水师防守一般是固守阵地等待援军到来。但是,这种模式的水营布防在面对拥有快速船速的欧洲人时变得非常被动。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的浙江定海之战中,宁波水师与西班牙无敌舰队战船近距相接,却遭遇巨大挫折,“舟遭风坏,水手多沉”。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福建厦门之战中,明军以舟师迎敌,“先令小船前撞,后令大船尾追。……两下相交一二十艘,冲头撞尾,人乱马嘶。” 这种遭遇并不意外,根据明代资料记载,当时的中国船只是靠人力划桨推进的,而欧洲人使用的帆驱动的战舰具备风帆动能,可以在接近敌方时放下桨舵全速冲刺,从而在接触战的初期占据上风抢占优势。由于明朝中期以后国力日衰,财政吃紧无力全面供应水师装备,导致各部水师的武器装备参差不齐。在东南沿海一带与倭寇和欧洲海盗交锋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水师难以发挥火器的威力,近战搏杀成为主要的制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