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符骅符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树立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稳定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低程度的公共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一套社会成员的公共生活和行为的规则,是对公共生活空间的规范和界定。它主要是通过约束和调整人与人的公共利益而实现人的行为,为共同利益服务。

加强社会公德的道德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秩序,确保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公德还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群体中人们的文化素质状况以及社会风气的文明情况。

公民道德作为维系社会正常、有序、和谐运行的润滑剂和调节机制,需要每个社会成员自觉地实践。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受社会上“以我为中心”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个人本位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忽视社会公德的道德建设,致使社会公德意识日益淡化。如,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大声喧哗和随意占用公共资源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加强公民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取向,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把握社会公德特点,增强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社会公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一定的社会公德既是人们日常行为的科学规范,又是社会公德逐步提升的体现。大学生应把握社会公德的这些特性,用科学的方法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一是社会公德的继承性和变易性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社会公德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是相对独立的。法律是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行为规则及必须遵守的程序,而社会公德则是一种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关于人的行为规范,以是否合乎其社会的伦理需要、是否有益于社会的伦理秩序为准则,主要解决人们之间的关系调和问题,因而社会公德又具有变动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是社会公德的相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一定的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表明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社会公德又是一套基本的公共生活规则,它既为人们所提供的社会规范,为人们指明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规矩、知进退。

三是社会公德的共通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公德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的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条件。但同时,由于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不同,使得社会公德又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它不仅是人们实现生活幸福感的场所,更是一个需要人们自我管理的“微型社会”。而社会公德正是保证社会这一“微型社会”和谐运转的润滑剂。对于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社会公德是必要的。然而,社会公德不是通过说教和强迫可以实现的,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个体的自觉践行来逐步形成的。

三、在知行合一中践行社会公德

社会公共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支配人们的行为方式,它主要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需要每个个体自觉践行。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的必由之路。

一是培养良好素质,自觉践行。大学生要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行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素质,践行社会公德意识,是提高自身文明水平和完善自我的体现。

二是确立正确观念,注重实践。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时,应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意识,把个体与集体相结合;摒弃“功利性”的观念意识,自觉地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为社会奉献自我;摒弃“我行我素”的观念意识,遵守公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是弘扬文明传统,提高能力。社会公德不仅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大学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应当提高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公德,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