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著是什么意思?
“土著”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最早指称广州的“广府人”(广州府今称广州市),特指世居广东、在清朝并不外出的本地汉人;后来扩大到指称海南的汉人和客家人的后裔。
1903年,英国记者麦克内尔所著《红棉梦——两千年中的广东》出版,里面第一次使用了“土著居民”这个概念,并专门介绍了“广府人”,即今天所说的广州人。他用土著居民来称呼世居广东的汉族居民,将非土著的居民称为“蛮子”。 民国时,中国最早的语言学词典之一、吕叔湘等撰写的《现代汉语词典》收有“土著”一词,解释为“指本地人(多用于南方)”。
新中国成立后,此词收入《新华字典》中,意思是“本地生长的或居住很久的人”。 而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下,“土著”经常被用来指代京郊户籍的人口,甚至被狭义化为仅指代延庆籍人口 。虽然这跟其本来的含义已经相距甚远,但“土著”这一名称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