疋五行属什么?

万小圣万小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疋”的读音为pǐ,是古代的汉字之一。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都保留了其象形字的特点,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足也”。 由于“疋”和现在的简体汉字“足”在字形上比较相似,但读音不同,因此现在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个字的写法了,也就没有多少人知道“疋”的繁体字是如何写的了(如下图)。

实际上除了我们常见的“疋”以外,还有一个和“脚”有关的汉字——“趾”,此字的本意是指脚趾头,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下马履踵”里的“踵”就是脚趾头的意思;而古人为了表示脚后跟的意思,则用“趾”加“后”构成了一个新字;再如《楚辞·九章·思美人》中的“朝发轫于太原兮,夕余至乎西极”里“轫”指的就是车停住,也就是把车子的脚制动起来,后来就引申为开始行动的意思。

至于题主所说的“疋”的五行属性,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古代是没有所谓的五行的概念的——所谓的“金木水火土”只不过是一种抽象出来的物质或能量的性质而已。而古代的中国人所认识到的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的元素构成的,并且在这五个基本元素的相互作用之下产生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所以如果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金”“木”“水”“火”“土”其实是五种不同的物理性质或者说是化学性质。 而“疋”这个字在古代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用作量词,多用于计算鞋袜之类的东西,与“只”同义,例如《汉书·高帝纪》里的“以母媪跣行驰送食饮,父老多患之。”就是用的这个意思;二是作为“脚”的通假字使用,这种用法一般在古书中的注释中才会出现,因为古文中多用“足”来表示脚的含义,所以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就用“疋”或者“趾”来表示脚的意思……总之,这些用法都与五行没什么关系的。

井湛斌井湛斌优质答主

在《康熙字典》中,“疋”字音shǎ;部首是“足”部。 在《汉语大字典》中,“疋”字音zhǐ、音yǐ;部首是“足”部。 (注1) 从以上的读音看,“疋”字的读音有三个,即shǔ zhà yǒu shāi,读时没有声调之分,都是去声字。

从以上字形上看,有五种写法——上中下三竖的“疋”字共有两种,上中两竖的“疋”字有两种,上中下三横的“疋”字有一种,其中上中下均为一竖的“疋”字一种。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疋”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中有三条释义——“足也”“足之端”“足趾本谓”,但实际上下文的意思应该还有一条——“脚胫骨”(比如,见《广雅·释器》)。

由于这些注释大多与古文字有关,所以用现代语来翻译的话大概可以这样表述——“‘疋’字表示脚胫骨上的东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