崈字五行属什么?
崈,读chóng,高大的样子,也借作“崇”,意为“崇尚、推崇”。 《说文》云:“崈,高山也。从山重声。读若冲。”段玉裁注曰:“古声‘冲’与‘崇’通,故得借为崇尚之崇,又因所从乃重文‘二’,故别制此字。《汉书·韦元成传》作嵩。”《史记·韦昭传》亦有“本作嵩,后改容”之语。所以“崈”是“崇”的异体字,二者通用。
按许慎所言,“崈”的字义和字形皆取自于“山重”的意思,但显然这个解释并不确切。查考古籍可知:“崈”在《尔雅·释山》中写作“崇”,《方言第八》中也写作“崇”(见上图);郭璞注《尔雅·释山》时即称:“今江东言大山曰嵩。”“嵩”在古代也是“崇”的一种写法——也就是说,无论是“崈”还是“崇”其实都是对“崇”的一种异写而已(当然还有“崇山峻岭”之“崇”)。许慎以“高山”解之乃是望文生义,误读了其形而忽略了其义。 “崈”与“崇”都是“崇高”之意,因此都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可表示“推崇”“尊崇”“崇尚”等意;也可以表示一般意义上的“高”,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崇国鄙郡”,杜预注曰:“崈,上也。” 另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康熙字典的释义可以知道,“崈”还可用作人数计量单位,大概意思指“众多”“很多”。这种用法多出现在一些古籍之中,可能来源于古代祭祀时的数目规定:“五岳四渎及诸神山庙皆有常祀……其四方百廿里内山川皆为公卿大夫诸侯所祭,五十里有伯男侯子所祭者,二十里有子男庶人祭焉。皆以一社十有二人。”(《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综合来看,“崈”其实就是一个“崇”的异体字,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才逐渐退出了使用,并演变为一个不常见的汉字了。 但有趣的是:当代一些作者在引用古文献资料的时候却仍然会用到这个字,例如清代著名学者严可均编撰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用了这个字,且不止一处。这说明这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并未完全消失,在某些情况下它还是能够被使用的。 我个人觉得:如果某个汉字已经不再具备实际意义而是仅仅成为一个符号化的字符的话,那么它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它已经不能用于表达任何新的信息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把这个字淘汰掉或者让它只保留在历史文献里的作用,这样就不会影响到人们日常阅读和沟通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