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如何刺激经济?
投资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增加总需求、扩大总供给,另一个是提高效率、调整结构。前者是通过直接消费和增加库存来实现,后者是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来实现的。这两个功能的执行主体是不同的。 政府要扩张总需求,可以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补贴的方式来减少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从而减少居民的储蓄,最终结果是增加社会总需求;其次,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支出,尤其是公共支出,以增加总需求。
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也就是政府花钱多,收入少的时候),为弥补资金的缺口,就要发行债券。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负债,另一方面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也间接地增加了个人和企业对于货币的需求,最终结果是一样的——都增加了社会总需求。 但是,这种通过增税和财政支出的方式增加总需求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在短期内会降低社会福利,因为增税会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财政支出是需要时间来实施和建设项目的,因此短期而言是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增加财政支出能带来更多的产出,社会总供给也会相应增加,所以总体而言,这种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是利大于弊的。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时,政府可以通过上述工具增加社会资金供应,即所谓“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反之,如果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则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的膨胀。当然,货币政策的执行必须配合相应的经济政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稳定物价和实现就业,只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就不失为一种合适的宏观调控策略。不过,近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一直比较大,为了抑制通胀,货币政策一直维持着紧缩的状态。这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过缓,就业形势不好,民间投资不足。
当前迫切需要放松货币政策,甚至可以考虑采用量化宽松的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