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哪里有文昌塔?

彭杉彭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现在的人相信风水,信风水离不开文昌塔。其实,在以前很多人也相信“文昌塔”的威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文昌塔”是什么样子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昌塔呢? 据《礼记·檀弓下》记载:“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浴,宾洗而侍。 君赐死,拜而下之。”

古时候,君王赏赐大臣食物、酒宴或者房屋时,如果大臣受赏,必须端正席位先品尝或是先试住一下。如果味道不好或有什么问题,可以马上回去告知君主,以此表示对君王的尊重。 但如果是受刑(如罚跪或者打屁股),臣子只能“叩首”,而不能推辞(也不能起来)!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有点反人类…… 但事实就是如此,古代的官宦之家,都配有专门负责打扫清洁的仆人。这些仆人每天首先要清理的地方就是主人和家眷的鞋子——不能有任何污点,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所以啊,古代的大臣上朝时,虽然天气很冷,但文武百官都必须得穿着礼袍,戴着礼帽,不可穿得衣冠不整。否则,回家就得挨板子! 而我们熟知的“文曲星”称号的由来也就是这样了——因为古代读书人都穿汉服(宽大的裙子,束发戴冠),如果衣服上不小心沾了污渍,就必须得立刻清洗,不然就算穿得不整洁,被视为不敬。 所以呀,古人为了表示对文化的尊敬,总是尽力保持衣服整洁,不敢有半点疏忽。于是,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运气好点,不要成为那个被清洗的衣服…… 这就有了后来人们用“文曲星”来代指文昌帝君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逐渐用“文曲星”来形容聪明好学的人(无论是不是文人),甚至是形容小孩子。以至于到后来,不管有没有道理,大家就直接把“文曲星”当成了文昌帝君的别称。 到了现代,大家似乎忘记了“文曲星”的由来,只记得他是掌管功名、前途和文昌帝君。于是就有人提出,要建一座专属于“文曲星”的庙宇。

1963年,香港建立了第一座“文曲星庙”。之后十几年间,这座庙香火鼎盛。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的名字去祈愿,希望“文曲星”能保佑孩子金榜题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曲星庙”从香港来到大陆。最先出现在广东,随后在江浙一带盛行。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但你们知道吗? 其实,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的“文昌宫”并不是为“文曲星”而建的。

据《三辅黄图·序》云: “汉高祖皇帝,初都咸阳,命丞相萧何建祠,号为‘文昌宫’。”

这里的“始建文昌宫”的时间,比“文曲星”早了好几十年。 也就是说,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文昌宫”——只不过那个时候不叫这个名称而已。西汉的时候,汉武帝曾先后五次到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祭祀五帝之一——镇星(亦称“填星”“辰星”)。

东汉王充著《论衡·祀典》中说道: “秦穆公修德,汉文帝治民,子孙荣盛,天下昌富。故越巫立祠,以祀厥先;汉世修祭,世世不绝。” 这里所说的“越巫立祠”,就是指在雍城为汉武帝修建的“文昌宫”。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第观念十分强,人们往往以姓字相呼。这时候的“文昌宫”也被称为“章武宫”或者是“张武宫”,取的是“文章昌盛,武功兴盛”的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大兴土木,扩建宫殿,并重新修缮了“文昌宫”。宋代以后,“文昌宫”的规格有所降低。元代时曾被废弃。明代初期重修。

据说,当时朱元璋命令御史李谦亲自监工,限期完成。结果工部尚书宋礼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完工,李谦必然会渎职。不料,李谦不仅效率奇快,而且质量极佳。朱元璋非常高兴,特赏赐李谦“文奎”的称号。 “文奎”也就是“文曲星”的前身。 时间一久,“文奎”就被误传成了“文曲星”。

司马备司马备优质答主

广州现有两处文昌塔。一是东圃文昌塔,位于黄埔区穗东街东圃头社区,是一座四层高的仿古楼阁式六角砖塔,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

二是大东门文昌塔,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与盘福路交界处,在中山纪念图书馆北侧。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高约24米。1950年11月广州市政府拨款修葺,并于1993年开始先后3次作全面修缮。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