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在哪?

汤骅汤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3行,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西路(宝生路—东湖路)在民国时期是非常繁华的,这里聚集了大批的洋人,当时有“北有东交民巷,南有十三行”的说法。这里也是外国人大买办们在中国的第一站。 十三行的名字非常直白,因为这里是“京杭运河”的第十三个码头,而“行”在古代就是码头的意思。这里的行不仅指水运的意思,还特指这些外贸商行(广式翻译)。

目前在北京西路到东湖路上,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建筑留下的痕迹,如振宁大楼、同安大厦等,不过最显眼的还是位于路口的“一德路公园”。 虽然名称里有个“西”字,但目前的北京西路其实已经延伸到东边的静安寺附近,所以也可以说它位于市区的中部。

从地铁2号线西安北路站或2号或7号线中山北路站的出口出来,沿着马路向前走一段即可看到它的西门。 说到交通,十三行除了河道码头外,还有南北向的方井巷和光复堂前街,这两条道路在地图上并不起眼,但是过去却是车水马龙,相当热闹。

现在的方井巷和光复堂前街上依然可以看到老广州的痕迹,比如这家名为“万兴”的杂货铺,据说已经是第八代后人在经营了。 万兴的门前挂着一串红灯笼,灯笼下面是一块写着“西关旧地”的牌子,再往里走过一个小门洞,便来到了一个幽静的小院。院子的左边是一道砖墙,上面画着色彩艳丽的装饰花纹,左右两边分别是厨房和杂物间。

穿过这个院落,就来到了另一世界——一个拥挤嘈杂的街头市场。 从这里进进出出的多是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她们有的拿着塑料袋边走边聊,有的走进旁边的成衣店和鞋店砍价。 在店铺的招牌上,可以看到岁月的印记,例如这家名为“三益”的眼镜店,据说已经开了近40年。 而一家卖中药的店铺“冯了性”则已经延续了近500年!

除了“三益眼镜”和“冯了性药铺”外,还有很多其他特色小店。 如果您走到这里,会发现时间已经仿佛静止,眼前的一切都让人仿佛梦回民国……

束龙束龙优质答主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乾隆二十七年实施“一口通商”政策后,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十三行是它的约称,具体是“江宁吉茂泰、天裕祥,扬州同顺祥,苏州士慎和、李馥林,杭州金玉通、李馥馨,镇江长源泰、宝顺元,宁波森泰兴、泰和兴,嘉定章志清,厦门宝顺源”。十三行实际的行名,前后有过很大变化,1760年实有行名15家,后来有兴有衰,保持十三家的数位要求。

十三行行商由粤海关监督统管,清政府所有海外贸易方面的政令均由粤海关监督传达给十三行,再由十三行负责执行,十三行的所有活动也要向粤海关监督汇报,每年缴纳管理费,每艘商船缴纳500银两,外国商船每艘交200银两。行商既向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征收“公行手”(手续费,亦称规银),又通过与海关人员分肥,搜刮巨额钱财,成为广东少数最富裕的市民,其财富集中于十三行总商手中。

十三行商馆建在珠江北岸紧靠大清水濠的一段沿江地段(今广州市三防路一带)。商馆是专供外商居住的地方,故俗称“洋行”。“洋行”由外商出资营造,但必须经行商“禀关”,而且行商也有自营的“洋行”。最早是澳门葡商的商馆发展而来,后集中在广州十三行。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严禁外商在广州自由租屋居住,全部迁入十三行。外商在华的一切贸易和其他活动都在这些商馆进行。“洋行”是十三行行商与外商进行贸易的场所,清政府有关外贸易的法令,如“货泊”、“启舱”、“点收”、“缴关”、“报结”,商馆内“番伙”、“夷妇”、“夷人”、“夷童”等一切活动,粤海关监督和“商总”(行商总董)都要严格管理。

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十八日,一场奇大无比的火灾,自傍晚开始,持续到九月十九日凌晨,延烧十三行街的十三家大行。嘉庆二十六年(1821)四月,洋商请求修复行馆,以粤海关所存银两发还洋商49.5万余两。但火灾损失巨大,根本不能就地修复。在清政府与行商、洋商多次交涉之后,清政府终于同意“于十三行街之东,尽大清水濠之南,划两丈有奇,至高濠嘴口之北,划三丈有奇”,作为新建洋商住址之地。这些地方“原系官荒隙地,向无民居”。洋商获得建行之地及部分修复银两后,在新的地段上新造了沿江“番馆”共二十四座,俗称“新豆栏”,“新豆栏”横跨今广州上、下九路直街(在今上、下九路步行街后面),北达濠畔街。

1856年的“亚罗号事件”是鸦片战争再起的导火索。1856年10月,英法美等国蛮横地派兵占据十三行地区(到1859年1月才被清兵收复)。1859年4月广州大火,横扫十三行,大火起于西关文昌巷,延烧通远门(小北门)、天主教堂,直至十三行地区将西关全部焚毁。十三行从此一蹶不振,后来逐步沦为商业、住宅杂处的“商住区”,民国时成为陋巷,其遗址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逐步拆除,至2000年全被拆除。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