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涨价原因?
首先,说价格方面的原因 据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次调价主要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因为疫情期间国家给地铁公司额外拨款(好像是五千亿还是一千亿来着),现在财政情况好转,需要逐步归还。另外就是18年后新开的车站和线路增加运营成本了(新修的17号线、19号线一期和昌平线北延段今年即将开通,还有明年要开的13号线西延和12号线)。当然这些只是表面原因。
其实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地铁票价折扣率”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概念,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调整这个比率。这是因为,在现有的票价构成中,基础票价(即起步价)已经很低了,只有2元。但乘坐距离越远,票价越高,这就会导致一个现象:坐得越远的人(一般出行频次不低)享受到的票价折扣率反而比坐得近的人要高很多。这对于远距离乘客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需要调整以平衡这一部分人的利益。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起步价这么低,我们干脆都坐得远远的不就得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北京目前实行的是计程票制而非分段票制。也就是说,如果你出发点和目的地相距不远,坐一段下车再换一段再上车,那么实际支付的价格与直接买全程票的价格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了鼓励公众尽量选择公交、绿色出行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不上图?
自2002年至今,北京地铁仅在2007年对票价进行过一次调整,距今已8年时间。近几年来,北京市地面公交、市郊客运、省际客运票价和油料、人工费用等均有大幅上涨,北京地铁人工及动力成本支出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线路不断延伸,北京地铁日均运输量从150万人次翻了近两番,达到600万人次,运输压力空前加大。与此同时,地铁建设和管理成本也日益增加,如按照目前的平均建设成本计算,每公里造价为6亿元,2015年568公里轨道网的总投资将达到3400多亿元,相当于从2005年到2015年前后10多年的时间里,完成比原先规划的近5倍的轨道里程建设,承担了前所未有的建设资金压力,且每年仅维修、养护费用就接近100亿元,地铁企业依靠财政补贴度日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
北京地铁现行票制票价自2007年调整以来,没有进行过调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轨道交通企业负担越来越重,按照现行体制,北京市政府需要予以大量补贴。经初步测算,按照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低票价政策和现有财政保障制度影响,2010年财政安排公共交通保障资金约需75亿元,2015年则将达到190亿元,年均递增18.2%,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幅。
按照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低票价政策给予公共交通经营者人工、油料、设施设备等刚性支出的低票制票价补偿,无法满足扩大网络规模、提供更高服务品质的需求。据测算2015年资金总缺口将达200亿元,其中用于设施设备折旧、还本和利息的资金缺口将超过110亿元,将出现无钱建设及还本付息的情况,严重影响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