晅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晅”字并没有列入现代汉字,属于已淘汰的异形字(《简化字总表》中只收录了“暄”);但在古籍中却经常用到这个字。 按照《康熙字典》等古代辞书的解释,“晅”字为“暄”字的异体字。所以二者字形完全相同,只是读音、部首稍有不同而已。
那么,既然“暄”字现今通用,为什么还要保留“晅”字呢?原来,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字除了表示本义以外,还会衍生出其他含义。这些衍生出来的含义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这个词的“通假字”或曰“古伪字”——即古人写错了,但是错得很有道理。比如“说文解字”中的“言字部”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为古文字形较难认,而且字体不一而足,所以这些误字就保留了。 “晅”字的上述两种含义,在现在来看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日光”的意思——这在现代汉语里也是通的。不过,在古代这两个意思可是有细微之别的——前者指太阳表面的光,后者指阳光照射到地面上的光线。 通过查考古代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晅”字的这两种含义在不同朝代是有区别的——“日中不影,是谓大衍,以成岁功”(《礼记·檀弓下》)这里的“晅”字显然是指中午的烈日;而“春阳暄人,可憎其强”(宋玉《神女赋》)则明显是指春天的阳光。从语言演变的角度看,“晅”字是一个由误写到正确然后又被保留下来充当通假字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