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的五行属什么?
随字作为姓氏的时候,读音为Suī; 作为左右结构的汉字时,读音为Su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随字的偏旁部首,在古代是作为异体字出现的。现在则统一规范为随。也就是说,不管是随还是隋,都是同一个字。
从字形上分析,该字由辵、遂两字组合而成。其中辵(chòu)意为“走向”;遂的意思为“成功”“如愿”。故随字有“顺道而行”“一帆风顺”之寓意。 在古文字中,随字作“辶”或“辶”旁者居多。如唐颜真卿楷书帖《刘中使帖》: “奉诏书於朔方,随表进于京师。” (《颜氏家训·笔耕》) 宋苏轼行书帖《新岁展庆帖》: “人还,随答两纸。” 明仇英画作《西园雅集图》: “随先生即东坡先生苏子容。” 清吴楚材、吴调侯著文言文《古文观止》: “余始惊其才华,随问所习何业。” 可见随字在古代作“辶”字型结构之时,一般出现在词语或者句子中,并不单独用于署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明了印刷术。纸张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古人将文字刻印在纸上,供大众购买使用。而为了节约成本,字体必须进行简化,于是“辶”字型的随字就发生了笔画简化的过程。
民国初年,国家选字标准尚未制定。各地采用的字形较为混乱。这一时期出版的许多图书资料,诸如杂志、报纸、课本等,对字体并未严加审定,遂字形体出现了一串写法,如: 《民国一九年西北军粮运输报告》: “夫运夫随夫粮” 《鲁迅小说集·药》: “他每吃一口饭,他就要想一想,这饭里有毒吗?” 《老残游记续集·第二回》: “黄人外,还有几个随从的人。” 《现代文学全集》: “她像被蛇咬了一下似的,猛地站了起来……” 由于这些文字出自名家之手,且影响广泛,随后人们纷纷仿效,致使得今人误以为随字始终如此书写。其实不然。
1956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字体式样》以及此后一系列的字形规范文件中,都对汉字的字形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电脑文字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字体排版更为严格。现在的出版物中,随字已找不到任何繁复笔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