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五行中属什么?
《黄帝内经》认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也就是说,人要顺应自然界的属性,来调节自身的脏腑功能。自然界有春的生发,夏的旺盛,秋的收敛,冬的闭藏。也有上下的起伏,左右的波动,中间的升降。还有天地之间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一天之中的午时与子夜等等。
这些自然界的变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生物种的进化过程和生物钟的体现。在进化过程中,很多动物都有随着自然界阴阳变化而自动调整生理功能的特性。中医称为“应天序”,也就是“天人相应”——人和自然界是相对应的。 所以,从五行的角度来说,春季五行属木,夏季五行属火,秋季五行属金,冬季五行属水,每天的中午(11时至13时)五行属土。
这是宏观上的分析。 那微观呢? 五味入五脏,即苦味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酸入肝,咸入肾。所以,茶叶的药性也就有了对应关系——心气虚,饮茶可以强心;脾气虚,饮茶可以健脾胃;肺气不足,饮茶可以润肺;肝气不舒,饮茶可以疏肝;肾虚,饮茶可以有滋补肾阴的功效。
当然,这个药物属性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绿茶和红茶都是苦味,但绿茶偏寒,具有清利湿热的作用,而红茶性温,具有暖胃的作用。这也许就是因为制作方式不同的原因导致的——绿茶是鲜嫩叶炒制而成的,而红茶是全芽或者一芽一叶制成的。
再比如,乌龙茶和黄茶,都是青茶汤色,属于青茶,但是黄茶的干燥方式是把茶叶摊放在竹篾上晾干而成,所以带有清香味儿,而乌龙茶则是烘干的,带有焦糖香,所以两者性味归经略有不同,一个入三焦,一个入心脾肝肾经。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所谓“五行”即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要素。认为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元素所构成,五者相生相克又相互联结和相互排斥,不停地运动变化,推动了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与更新。
中医常以五行来概括人体五脏的属性,即以五行为框架,把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乃至情志(喜、怒、思、忧、恐)分别归属于五行,构成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系统和病理系统。中医学家把人体五脏和外界环境中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和现象相联系归类,于是以五行作为五脏的属性,又以五脏为中心来概括和归纳了与其相应的具有相同属性的组织、器官和自然现象,称为“同类相从”、“比类归因”。即:肝属木,眼目属木,肝有异常表现反映在眼部;心属火,舌是火,心有异常则在舌面上有所显现。余类推。
对茶的五性认识也是在同类相从、“比类归因”基础上确定的,如茶的味属苦、甘,苦甘之味属心,心又是火脏,所以茶的本性(物质基础)归类于“火”。
又如茶性味苦甘而寒凉,可清热泻火,性又通利二便(《医学阶梯集》谓:“味之甘者,可以缓急;味之苦者可以清实热”。《内经》谓:“冬夏二时,是木王之时,若遇水涸,木无所养,必赖南方之火,以为南方之火而生其木”。《别录》谓:“肾苦水,急以咸味泻之”。茶叶性味苦甘而平,味苦淡渗清泄,兼入肺、心、脾、胃、肝、肾诸经,故能入脾走肾经而渗泄膀胱,利水去湿”。)、能生津止渴、清肠通便,即具有“润下”的特性;再者,据《易经》“五行说”阐述,中央为土,土色黄,土生成万物而物有五色,如人面色红、发色黑、心赤色、肺白色、肝青色,这是脾(中央土)化色使然,又因为“土能制水”,而茶的本性正好具有“润下”以及生津止渴、清肠通便的功效。所以茶性又属“土”。类似上述茶性的说法不一,但以茶性属“火”、茶性属“土”最为流行和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