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滞胀后是什么?
1945—1973年被称为“黄金时代”,这段时期美国的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以上;而1973年至2007年间被称“泡沫时代”,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8%。 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胀在“黄金时代”后期和“泡沫时代”初期的剧烈冲击。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美国GDP仅下降了1%,但通货膨胀却达到了两位数;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美国宏观经济表现出了更强的韧性,经济增长仅下降到了负值区,通涨也仅在高位徘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这段时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明显调整,力图摆脱凯恩斯主义的影响。里根总统上台后推行了大规模减税政策并大幅提高军费开支,与此同时里根政府的联邦预算实行严格的预算均衡原则,即每年都要将预算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实际平均赤字为GDP的1)。虽然里根政府的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都导致了财政赤字的扩大,但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方向恰好相反:收入政策中的税改增加了政府收入,而支出政策的增加主要是针对科技、国防等行业的投入,这类开支的增加没有对居民和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税收的增加与支出的增长相抵后并没有显著恶化财政状况。而且减税政策最终还带来了福利水平的下降,这进一步减少了政府的社会支出,从而有利于财政的收支平衡。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美联储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框架,将之前以平均 inflation为目标调整为以抑制通胀为主要目标,加之中期选举等因素的影响,美联储终于在上调利率问题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性。
经过一系列改革,美国政府终于走出了凯恩斯主义的羁绊,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从长期看,一个稳定的财政政策和明确的货币政策是保证宏观经济运行在中高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