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是谁在控制?
A股的走势,其实和香港股市有异曲同工之处。在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是由港交所根据公司市值的大小来确定的,并没有特殊企业的存在。同样,在国内A股市场上,也是由上交所、深交所按照上市公司市值的比重来分配指数的权重,也就是说那些市值大的上市公司,会在指数中占有高的权重,而小市值的公司则没有资格进入指数,这样大盘指数就体现了“大”的意思了。
另外,国内上市公司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据说是1200家左右(这个数字一直在变化)。虽然可以在一级市场再融资,但毕竟是有数量的限制的,大部分企业还是要通过二级市场的股价上涨来进行盈利。所以,上市公司也要考虑自己对指数的影响,考虑到自己作为“大盘股”对指数的带动作用,因此往往会出现同涨共跌的情况——这是与香港股市不同的一个特点。
目前,A股市场的交易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模式,即供给决定需求,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卖方市场占优,价格下跌;反之,价格上涨。这种模式的根源在于,目前国内的市场仍然是以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力量还很弱小。散户的交易行为是趋同的,即大家买的时候就是一起买,卖的时候就一起卖。由于没有人愿意做先行者,于是买卖就成了跟风的行为。于是,供给和需求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总是能完美对接,股价也就失去了波动的能力。
随着今后注册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壮大,这种供需关系可能才会发生实质的变化,A股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化体制下的交易场所。到那时,估计这个问题就再也没有人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