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候七贵什么生肖?
这个有点意思了,我来聊一聊。 首先明确一点,古人没有我们现代的十二生肖,而是用“十二属相”来表示。而“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这样的顺序也不是依据农历月份来的(虽然农历月份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的)。 根据古人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汉代人画像砖,古人用的“十二属相”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为什么是这12种动物呢? 根据《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鸡鸣而起。……仲春之月,鸡呜而始。季春之月,犬吠而始。” 可以看出,在春季的开始,古人是用“鸡鸣”作为判断时间的标准;在春季中间的时候,判断时间依从“犬吠”;等到春天过去了三分之一,就是“虎啸”之时。 所以从春节开始一直到立夏之前,古人在春天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是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这样依次循环往复的12种动物作为他们的计时工具的。 但是到了初夏之际,时间判断的标准发生了转变——“鸣蝉”。
所以可以看到,《礼记》中关于四季的时间描述是这样的: “孟夏之月,鸣蝉而扬。”“仲夏之月,鸣蜩(tiáo)始鸣。”“季夏之月,蝉鸣唱。”…… 在古人眼里,整个春季都是充满生机的,万物都在这个时候萌发。而从立夏开始,万物都开始蓬勃生长,所以时间判断的主要依据发生了变化——鸣蝉。
后世随着朝代更替,历法变迁,天干地支的出现,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人们对于时间的定义越来越精确,古代人用的这12种动物应该逐渐被淘汰掉了。只是在我们这里还留有一丝痕迹。 而所谓的“五侯七贵”,应该就是从“十二属相”变化而来。只不过把“十二”换成了“五”或者“七”而已。当然,这里面应该是包含一些社会学的含义在里面,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层次划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五行或者七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