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收购上海大隆?
当时国内汽车工业处于什么状况呢,首先就是市场极度饱和,第二就是市场严重供大于求。1985年,全国汽车产量突破400万辆大关,达到423.78万辆;1990年达到672.28万辆,比1980年增长了1.6倍。但与此同时,我国汽车消费水平还很低,每千人仅拥有汽车0.74辆(美国为76.86、日本是59.3)。因此汽车行业属于国家统管行业,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调节功能极其有限。
在这样严峻的大环境下,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两大品牌都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根据当时的统计,上海大众每年要积压将近30万辆整车,而上海通用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多万辆。面对如此庞大的库存车,两家车企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来消化这些产品,除了常规的降价处理之外,北京地区甚至还出现过上海通用的GL8以旧换新的活动,只要持有一辆夏利或奥拓即可兑换一辆新的别克GL8。
不过对于当时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能够购买一辆合资的汽车品牌无疑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即便价格再优惠,上海大众和通用也始终很难像现在这么大幅度的打折促销。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提出了将上海大众和大隆汽车进行合并,实现资源互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 其实在大陆市场上,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严格意义上讲,上海大众只是德国大众在华投资的合资企业,而非纯进口车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推动轿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财政部和国务院批准了上汽集团向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转让桑塔纳轿车及其零部件项目的专利权,同时引入了DSG双离合变速箱等核心技术。随后,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项目于1985年12月开始建设,1987年11月正式投产。
为了生产这款车,上海大众花了相当大的代价,不仅在上海郊区占地135公顷建设了总装车间和发动机厂,还在山西汾西建立了大型的钢材加工基地。然而让上海大众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花了这么大的价钱引进来的轿车,因为性能优异,价格却只有同类合资品牌的7-8成,一进入市场就取得了空前成功,一度还出现缺货现象。
随着新车型的陆续问世,包括帕萨特B5、途安、蔚领等,上海大众的产能问题越来越突出。最后迫于无奈,上海大众只能将生产线搬入佛山生产基地,利用华南地区的土地和政策优势来扩大产能。
当然在天津也有重庆长安和一汽丰田这样的特例,不过它们更多是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引进品牌,然后通过本地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最终打造出来的车型价格和上海大众差不多,因此对上海大众的市场份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