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6月五行属什么?
1.什么是五行(五气) 《黄帝内经》把宇宙中各种物质根据不同的特性分为五大类,叫做“五金六土十二木十火”,简称“五方、五气”。 五色对应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克制的关系。
东方青色为木;南方赤色为火;中央黄色为土;西方白色为金;北方黑色为水。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五行的基本依据。 那么这五气和五脏又有什么关系呢? 黄帝说:“请问五脏的经脉和五气是怎样的关系?”岐伯回答说:“五气的特点,分别存在于五脏之内,并且制约着五脏的功能活动。所以,当外界有邪气侵袭人体时,五脏就会受病而发病;反过来,如果五脏有病,也会反映到五官七窍上来,并出现相应的变化。
黄帝说:“好极了!那么怎样知道五行与五脏的关系是如此密切的呢?”歧伯回答说:“五脏之内有经络与外相通,五脏的外经与五气相通,外经的病变必然会引起内腑的五气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呀!所以从五官上的变化就可以推知五脏的虚实了。”
在自然界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循环往复。因此中医常常以五行的理论来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性和治疗法则等,例如: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开窍于目,其华在于指甲;肝主筋…… 总之,五脏皆有五气,各有所属的功能和活动方式,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五官七窍。这实际上反映了内脏与体表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西医说的联系和协调作用。
2.五行与四季 五行属性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属性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我们身体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季节的变化对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医里,人体的脏腑组织与自然界四时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相应”——人体随自然界四时气候而变化。
按照五行学说来划分,人的五脏六腑都可以归属于五行中的某一脏或某一腑。同时因为人体内部脏腑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就产生了季节与人体及疾病相对应的关系。 在春季,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动,人体新陈代谢也变得活跃起来,因而与春季相对应的脏器是肝。中医认为,肝脏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肝气旺盛有利于气血的生发和循环;而肝又主疏泄,一旦郁结不畅就会造成情绪低落甚至引起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所以春天养生应重在调养肝血之气,保持心情舒畅、开朗乐观为宜。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常会感到食欲不振、精神倦怠乏力等等,此时要着重养心。心在五行属火,心阳旺盛则能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夏天人们容易烦躁不安,所以要尽量保持平心静气,避免大悲大喜。 秋季,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阳气也逐渐收敛。所以秋天要养阴润燥,防止秋燥伤人。
冬季气候寒冷,阴盛阳衰,人体的血管收缩,血液运行缓慢不畅,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机率。因此冬天要养阴护阳,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另外还要适当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抵御严寒!
3.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方面,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活动,即所谓“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之说。如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使肾水不被蒸腾,称为“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致过亢,称做“肾水上济于心”。这就是“水火相既”的过程——一个平衡的过程。
另一方面,五行学说也可以用来解释某些疾病的病因。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互滋、互制的特点,所以用此学说可以说明某些病症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比如肝病可传化脾,是因为木能克土的缘故;肺病亦可传化脾,是由于金能乘土所致…所以说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顾护脾胃之枢机,以免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难愈! 二、应用举例 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相生相克”。 从这个简单的公式当中可以看出:五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密切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生存或者被完全排斥在外。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去处理病人所出现的症状,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小结 在本文的开篇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五行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会被运用到医学领域中来解决一系列疑难病症的治疗难题中去?然后我们又简单讲解了关于“相生相克”这一概念的由来与发展历程情况.接下来笔者又向大家阐述了如何用五行学说去解释疾病发生机制的原因所在—一那就是“相生相克”原理!最后还为大家总结出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口诀来帮助记忆"五行与五脏”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