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雷对应什么五行?
通常所说的五行,是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它们是木、火、土、金、水;五方,是古人把各个方向确定为五个方位,它们是东、南、西、北、中;五季,是古人把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属性、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阐明五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五行结合人体脏腑表里关系;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经脉时空关系;十天干与经络气血流注时象关系;以及用传统医学特有的象数思维方式来分析人体发病原因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术体系。因此,五行学说是贯穿于中医学各部分的统帅,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与五行学说是不可分割的。
五行学说源远流长,早在夏代的原始历法中就有所反映,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杜预注:《左传》引用《尚书·甘誓》、《汤誓》逸篇。“五行之纪,九刑之分,若乃死生以乱之,三兆不从,五法不正,不用三光之戒、而冥亡不仁,其何瘳(瘳,病愈)之有乎!”可见夏代已有“五律”、“五治”、“五法”等名目了。商周时期,五行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被巫史方士们用以解释天象、卜筮和推演吉凶了。如殷墟甲骨文及周初金文中已见有“土”、“石”、“金”、“木”、“水”等文字;周代典籍中,亦有“四时”、“五律”、“五禁”、“五刑”、“五正”、“五事”、“五玉”、“五赏”、“五服”、“五常”、“五教”及“一至于五”等表述五行或与五行数有关的条目。此期的史卜文士以五行配五方、五帝、五色、五声、五味、五臭,虽具有诸多迷信色彩,但对后来五行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却产生了重要影响。战国以后,五行开始由巫史方士之流的解释命运的方术,转向用于解释自然界的物质演化。《国语·郑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述了史伯、裨灶等对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初步认识。《论语·公冶长》亦提出了“苛政猛于虎”的论断。《管子》、《易传》、《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则对“五材”、“五常”、“五福”、“五行”展开了更为详尽的讨论,形成了一种朴素而系统的五行阴阳思想体系。
中医起源于五行,五行起源于原始宗教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