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几个机场?
2011年3月,中国首家民营直升机公司——飞友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注册成立,这个公司虽然小,但是却干了件大事,就是规划了深圳第三个机场——深圳通用航空机场。
规划中的深圳通用航空机场,将被建成国内首条“水上飞”旅游干线机场。到时候,从新机场到香港机场只要15分钟,到广州白云机场45分钟,到深圳宝安机场10分钟。因为地处黄金地段,估计这第三个机场建成之时,也是其被淘汰之日。可是,深圳真的缺机场吗?
过去,我们只认同深圳作为一个航空口岸城市,因为深圳有宝安机场,有中国国内第一座机场航站楼,有国际国内航线180多条。但是自从2008年起,深圳航空口岸有了“国际国内航线”这一内涵,深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两大航空枢纽的门户城市。2012年深国际港将实现4E级货航和客货混合运输功能,深中港区也将建成4F级空港。2013年,中国航空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在深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联合打造中国亚太航空中心。2017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计划完成扩建工程,吞吐量将增加到每年5000万人次。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发现,深圳只认定一个机场有点儿太幼稚了,人家是一个航空都市好嘛!
我们先来看看国外的案例。
法国巴黎市有近800万人口,辖区面积和上海相当。法国人出行对航空甚为依赖,在距离市中心70公里的戴高乐机场,每天有78000名乘客出发和到达,年吞吐量6087万人次。人们吐槽最多的不是戴高乐机场的规模,而是其令人崩溃的拥堵和混乱。英国伦敦市总面积157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760万。英国皇家空军在伦敦东部的斯特普尔顿平原建有希思罗机场,距伦敦市中心25公里,年平均航班起降867387次,年旅客吞吐量6688万人次。人们普遍认为,无论是从机场交通的便捷性,还是功能设施的整体服务水平,希思罗都远逊于戴高乐机场,但至少它“正常运转”时能同时接待两大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另外,法国卢浮宫前还飞越塞纳河从事旅客航空服务,河上面的桥梁可容许飞机通航。
日本首都东京的羽田机场和关西空港、名古屋空港等5个机场由日本国营,不过经营由多家公司以合同形式包下来。美国的“天空之友”航空俱乐部在距离纽约市区20公里的新泽西洲汉普顿市创办了一所“自由空港”,让城市民航客机成了年轻人的玩物。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一些大城市正在计划或已经建成一些专用飞机场,它的目的是解决城市空中交通拥挤,让大型民航客机在足够高的空中垂直起落运动,从城市的地面消失。飞机场利用计算机控制,管理起降飞机,减少延误。
上面这些国外的案例,主要是针对城市规模扩大所产生的航空运输要求,而我们所讨论的深圳机场问题则是由于城市职能转变所产生的。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它的航空口岸承担的任务也由过去的专业化运输转变为国内外多种运输功能的混合使用。按照国际惯例,多个机场构成一个航空系统的国际机场,由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运行和管理,才有利于提高航空港的整体效益。所以,深圳第三个机场建设的背后,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城市公共航空运输保障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