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中学有哪些?
我90年代中期在恩施念书,那时候只有三中(现在的一中)和五峰山高中(现在的八中)比较好,其他几个学校都一般般了。 当时的三中和现在不一样,是按成绩分班,一共六个班,两个重点班,四个普通班。
当时三中的条件在全州是最好的,宿舍是套间的,有单独的厕所和浴室;教室是上下铺的,一个教室大概六十个人;食堂的菜品种丰富,价格也不贵。
我们班的班长家就在学校附近,每天放学都可以回家吃饭。学校有个大操场,上面有两个篮球场,还有很多单双杠之类的健身器材。
因为我是住读生,每个星期回家一次,所以我一周的生活费是60块钱,这个金额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来说还是挺贵的(比如买一斤苹果要1.5元),所以有时候会跟同学合买一件衣服或者一双鞋子。
虽然我们的生活费不高,但是父母给我买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比较好的,因为家里条件不错的,我爸每个月的工资3000多块,我妈不工作,在家带我和妹妹。
学校的伙食也很便宜,早餐一个馒头一块五,咸菜自己带。中餐和晚餐两荤一素只要三块五。一个月伙食费60块钱够吃了。住宿生每周回家拿一次行李,父母每次都给20块的零用钱加5块钱的行李钱。
三中的课外读物很多,图书馆的书可以随便借阅,学校还经常组织看话剧、看电影(《红高粱》《芙蓉镇》等等)、听讲座(王力的《古汉语语法及其研究》),这些都不用花钱。
五峰山高中的条件在全州是最差的,连电扇都没有。教室是没有卫生间的,宿舍没有浴室,条件比三中差多了。
因为五峰山高中离市区比较远,学生都是住读。每顿饭四个菜,肉多菜少,饭菜的价格比三中要贵一些。
因为是偏远山区,所以五峰山高中的教学质量也不是很好,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村子弟,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学校里有很多家境好的学生,他们穿着名牌,戴着眼镜,看上去就像大城市里的公子哥,跟他们比起来,我们这些土包子真的土里土气。
那时候的我不知道什么叫贫困,只知道自己家的条件在全州算中等偏下,家里的兄弟姐妹多,生活条件也不好。我一直到上大学才离开家乡,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