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几次经济危机?
1929年大萧条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了美元升值和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导致出口锐减、通货膨胀,到 1929年年底财政赤字达25亿美元。此时欧洲尚未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德国等国家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的一半左右。于是大量美国资本涌入欧洲购买债券,带动德国等国的经济复苏。但美国的投资不仅弥补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挤占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引发了诸多的纠纷。美国对西班牙的经济制裁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为了摆脱困境,欧美各国纷纷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剧了市场动荡。以美国为例,为减轻财政负担,总统胡佛于1930年签署税收法,对工业、商业以及资本利得增税7亿美元;同时,银行家们迫于舆论压力,迫使贷款者在协议期满后只还贷而不赎回股票,造成银行资金紧张。到1934年,美国累计失业人口达到15%。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国会于1933年批准了《紧急救济法案》,政府开始大规模救市。首先增加公共工程开支,修建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及80多万英里的公路。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包括降低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产品税收在内的措施刺激农业。
除了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外,罗斯福政府还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即新政)来扭转颓势。主要包括:
(1)复兴计划(New Deal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主要是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到1936年使失业率下降到了7%。
(2)以工代赈(Work Relief) 主要针对农村和落后地区,通过大兴土木、兴建水利等方式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
(3)以租换工的救济方式 这是一种用粮食换取工时的方式。政府拿出5亿磅谷物,以每磅2美分的价格发放救济粮,农民则必须承诺将这些谷物用于救济而不是出售。 通过上述措施,到1939年时,美国失业人数减少到160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5%。
但是,这种靠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二战的爆发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