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科技是什么?
“稀缺”这个词本身是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供给小于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领域、行业、项目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都可以说是“稀缺”的——当然,这种理解是非常狭隘的。在讨论IT领域的“稀"时,通常指的都是IT人才,或者说程序员这一职业群体的供应小于需求所致。但这里的需求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就值得商榷了(参见《编程的尽头究竟会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人都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视为一种紧缺型人才,这种观点其实是被各种媒体宣传所误导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根据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教育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毕业699万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120105) 毕业34285人;2016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毕业702万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121005) 毕业43899人——从过去两年本科生就业报告可以看出,这一数字几乎没什么变化,说明这个专业确实是一个供给相对稳定的学科。 我们再来看看市场需求方面,据称中国软件从业人员目前有700多万,但是高端软件人才却不足10万,有业内专家分析,目前市场每年缺口至少10万左右。这个说法被无数媒体转发引用过,看起来非常唬人,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
我们先不说这10万的缺口到底有没有权威来源支持,光就说这700多万人是怎么得出来的都令人感到费解——700多万人是本科生的数量吗?还是说包括研究生以及更高级别的硕士博士?我们姑且算这700多万人都是本科生吧,那好,我们来算算看,2017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699万人,而2016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702万人,连续两年超过690万人,那么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就业率估计也就在85%左右徘徊了——也就是说不到100万人能够找到工作。
我们再往下挖一层,这100多万能找到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中又有几多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呢?我想应该不会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大约30多万人,但这已经远远高于业界所说的10万个缺口了。 所以我说这是被误导的数据,同时我也相信,只要再往深层挖掘,你会发现这些数据无一例外都是偏颇的,是为了迎合“缺啥才要啥”的这种大众心理。难道不是吗?一个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就会抱怨学校培养无用,国家培养浪费,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一个企业招不到人就会抱怨人才济济,满世界抢人才,从而不断抬高招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