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会被弃市?
猪,被遗弃的猪 夏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对动物进行圈养,《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孟冬之月…畜雉…蓄彘……”。但是那个时代的畜牧业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肉和皮,没有把猪当成一种商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养猪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是奴隶主阶层的事。战国末期出现了专门饲养生猪的“牢猪之家”。
汉武帝时,由于战争需要,政府设立了专门管理畜牧业的长官——牧监,掌管饲养军马。同时,由于冶炼业的兴起,我国出现了熟铁器和锋利的镰刀,农业开始使用牛耕,这些进步改变了以前刀耕火种的方式,垦殖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为养猪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这时,猪已经成为一种民间食品。汉末大乱,社会经济受挫,畜牧业也受到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据中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畜牧业衰退。南方地区则出现了大规模种植园,用精米、杂粮和蔬菜培育的肉猪称“窝养肥猪”。这种猪肉质地松软,含脂肪多,味道好,是人们的主要肉类来源之一。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时的猪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养殖渠道。在长安周边,有专以喂猪而得名的“养猪曲”,传唱养猪的方法和经验;各地还建立了许多种猪场,选留优良品种,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到宋朝时,猪已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到了“无村不养猪”的地步。
宋人喜食酥油烤猪、炒猪腰、油炸野猪等菜肴,《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很多有关猪肉制作的记载。但是,这时的人们还很讲卫生,认为猪是脏兮兮的动物,不喜欢它的味道,因此多数情况下都是把猪养大了后杀掉吃猪,而把猪的血与渣滓放在锅里煮成汤饮用的。元明清三代,养猪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方面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明代的苏州、南京等地,都有专门制作腌制的猪肉店铺。清代的北京,还有出售灌肠(用猪大肠灌满肉馅)的摊位。
到了近代,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土地连年荒芜,畜牧业遭受重创,作为传统畜牧业的生猪产业,也逐渐走向衰落。1956年全国粮食总量2.87亿吨,其中人均粮食生产330公斤,比1950年增长28%。此后,国家通过政策调整,大力发展粮食作物生产,到197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3.73亿吨,比1956年增长了243%。在这期间,由于猪肉消费量迅速上升,导致猪肉供不应求。
于是,国家从进口猪肉和母猪等方面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畜禽养殖业迅速壮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和消费国,而猪肉则是消费者最常吃的肉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