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认证明星?
这个问题我两年前问过豆瓣的一个叫“金木研”的鉴定师,他是这么回复我的: 当时他正在微博上批评一个冒充袁立四字的骗子,顺便用这段话来调侃一下追星的人(包括当年的我和现在的你),没有恶语相向,语气也比较平和,所以不用觉得自己的偶像被辱没而气急败坏。 我把他的话复制过来是因为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粉丝和追星的人都应该好好想想这句话,然后问问自己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当然如果你认为这句话是在侮辱你的偶像,那我道歉并删除该回答。)
我追孟京辉的时候,也曾经花过多的时间搜集和他相关的各种信息,看他的话剧、听他的摇滚乐,甚至为了他学吉他,但最终发现,其实是不是粉丝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热爱他的作品比追星更为重要。 后来我看了很多现场演出,遇到了很多和我一样看他作品的观众,我们发现彼此都会心一笑——原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追寻的意义。
同样,我喜欢《暗恋桃花源》的时候,也是先扒出了有关这部戏的各种资料,找相关的话题看别人讨论,然后买了票走进剧场,最后泪流满面地走出场馆。在我看来,这种喜欢与感动,甚至比那些看到偶像的笑脸就激动得不能自已的粉丝高得多。
因为我相信,能走到演出场所的观众,都是爱艺术、懂艺术的,他们在看完演出后能聊的作品更多,能思考的问题也更深,当然这些也是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 而粉丝看完演出后讨论的内容却是“哇,哥哥/姐姐你好棒”“我要站XX角才能更靠近你呀”之类的,也许他们也是爱艺术、懂艺术的,但粉丝这个群体的出现,让这些真正爱艺术和懂艺术的人在欣赏作品时,多了一些无聊的追逐。 当然,每个明星都有值得被爱的理由,就像每部作品也有它存在的意义。
但我也相信,每一个明星都不会只凭一个闪光点就被记住,正如每一部艺术作品也会因某种情感而被永不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