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在广州哪里?
沙面,又名沙河面食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珠江畔 由沙面大街、沙面新区和十甫路之间的一条长约一公里,宽约五六米的步行街道组成 在广州老城中心,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滩,在明代是个渔村,称沙河铺。清乾隆年间,此处建起了沙面炮台,并逐渐发展成商业集散地。至清末民初,已有20多个国家在这里建立领事馆,还有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公会,建筑样式中西合璧。当时,这条街被外国人霸占着,中国人是不许进来的,因此得名“沙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随后大量官吏、政要、地主、资本家等携带家眷进入广州,而当时国民党军备物资和金融部门也设在沙面。由此,沙面的外国风格建筑物又被称作“租界”。
1966年至1978年间,沙面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保管条件限制以及文物建筑自身特点,保护工作一直未能进行。直至近两年,经过整体勘察和评估,有关部门制定了修复方案并进行施工,目前已基本完工。 近年来,随着老城的改造更新,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利用。2015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广东“三旧”改造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目前,这一批“旧城”改造项目正在各地实施中。
危榕优质答主广州沙面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原属芳村区,2010年广州行政区域调整,芳村区并入荔湾区)珠江河段中,该区原为一片泥礁,清咸丰五年(1855年)因广州六二一水灾,珠江高水位沉积而成。
19世纪50年代,英法租界建立在原沙面岛上,以后多次填河扩建,1928年辟建马路,成为西方租界远东特区,有“世外桃源”和“市内山庄”、“欧洲花园”之称。二战期间被日军占领。抗战胜利以后,英国又重新占领沙面,直至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随后,沙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接管。
广州沙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一级文化旅游景区,广东省首批文化核心景区。这里聚集了英、法、俄、德、瑞士、日本等10多个国家近80幢百年建筑,见证了羊城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被誉为“广州最浪漫的欧洲乡村”,亦被称为“广州的上海”、“广州的外滩”。区内大街小巷,古树参天,绿阴覆盖,鸟语花香。区内别墅式酒店、私家会所、高级餐厅、世界名牌专营店、书吧、咖啡厅、酒吧、露天咖啡茶座等汇聚,是游人度假的绝妙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