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有没有包括五行?

关彦雄关彦雄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人很重视姓、氏的归属,认为同姓同源,本同一族。所以《礼记》有“同姓不婚”,宋儒朱熹注解说:“同姓者,同氏之姓;异姓者,异氏之姓。自是推之,姓之所起,当是其始祖所从出之氏。”(《礼记·曲礼上》)又认为姓可继承,而氏则只能承父而取。“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公羊传·桓公二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生;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或姓姜,或姓齐,或姓宋,此姓之所以为统也。或王侯,或卿大夫,此氏所以为别也。”(《礼记·大传》) 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姓和氏呢?因为姓与氏不仅代表着祖先,而且代表着家族、家族的荣誉和社会地位,更代表着一个阶级。在宗法制社会中,姓与氏作为贵族标志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标志。《白虎通义·姓名篇》就说道:“贵者有姓,贱者有名。”就是说贵族才有姓,平民没有姓。这正如我们今天称某个家族为“姓”一样,如“李氏”,实际上是指这个家族的每一位男性后裔都可称为李姓。而在古代社会除了帝王将相外,一般平民是没有姓的,他们的名字就是他们父系的姓氏。我们可以把古代的姓氏理解为今天姓氏与姓的区别——氏只是贵族的标志。 所以,姓与氏不仅是贵族的身份象征,而且还肩负着昭示血统,传承荣誉的重要使命!

古人给子女命名是很慎重的一件事。《礼记·檀弓下》载:“仲孙何忌,孟孙毅来待丧。”郑玄注解说:“何忌,哀公孙称也;毅,哀公季孙意如。此二子至,待丧毕,复归其位。”孔颖达疏解说:“此言‘待丧’,明是送死之人,非是主祭之位。然主祭之位,乃是嗣君摄任,今非国君崩没,何以独言二臣之名?且《春秋》之文,每有‘某伯某叔卒’者,彼既是死丧之事,不得总谓之大夫矣;既非一国之中君,不得直谓之为君矣。”也就是说,在古代只有天子、诸侯国君等贵族死后才能称其名为谥号。其他的士大夫和平民,即使是到了现代,我们给他的祖先冠上一个尊称,比如“先考”“先妣”之类,这些古人也是不屑使用的。

钮优曼钮优曼优质答主

其实,姓氏是包括五行的,只是被忽略和遗忘。中华古姓分为八大部,即: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玉、瑶、氏。瑶和氏是小姓,一般不单用,大多成为复姓的一个字。金、木、水、火、土、玉、瑶、氏,合称“八行”。

“八行”包括万事万物,《说文解字》十二部中只有“彳”、“言”未使用。“彳”和“言”部的字用于姓的极少,所以“八行”已包括姓氏的五行。

金者金属也。金属包括金、银、铜、铁、锡等五行之精,所以,金属阳土,为坚重之物。

木者树也。如:松、柏、柳、桃等皆属之。

水者,液也。如:池、江、河、湖、海、波、涛、淋、洒、涌、津、泉、涛、沱,均有水相。由于五行中水行与木行相和,“水生于木”,所以有“林”之字如:杨、柳、森等也列入水行。

火者,阳也。五行之中,“火生于土”,有“土即有火”,所以,有“土”之字如:士、止、圭、里、斗、地、土、等等,皆属火行。

土者,地也。“土”字中包罗一切,所以土行属合之姓氏最多。

玉者,金也。玉与金虽不同,亦属于金属之类,其性属金故归于同类。

瑶本玉属,也归金属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