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结构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后工业化”“后城市化”和“后货币化的进程”,同时这又是一系列动态的过程。 所谓“后工业化”是指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为标志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在就业人口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的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传统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对比重高达82.1%;2006年下降到约65%;预计2030年将降至40%左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不断提高(1978年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3%,2006年上升到约40%)。
这一变化意味着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也暗示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信号,因为城市是现代工业的主要场所。但这一阶段不是“去农业化”也不是“去工业化”的过程,而是两个部门都在迅速发展,只是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不断减少而已(虽然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从国际经验来看,“后工业化”阶段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束,而恰恰是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与“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后货币化”进程。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充足且高效流动,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不断膨胀,而供给则受到发行量的限制。为了适应这种需求,一方面央行不得不扩大货币供应规模,另一方面又很难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在这种格局下,经济运行的最大不确定性就来自于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后城市化”阶段的意义。 前文已经提到,“后工业化”是以工业化中后期为标志的,而工业化中期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成市化率的急剧上升。可以说,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物,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而城市化又反过来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在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城市化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的城市化,因为它是一个“后城市化”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是在工业化完成了八成甚至九成以后才出现的,其特点是城市的人口比例和城市面积比重的上升是缓慢的,甚至是有降落的,因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一种结构性转移而非大规模移民。这种城市化被称为“软城市化”或“静悄悄的城市化”。与此不同,我国在工业化中期就出现了快速城市化,这是一种“硬”城市化或者说“爆发式”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