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没有企业家?
以前有,现在少。 以前上海的“土老板”其实是有自己的产业的,比如以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杭州人,祖籍安徽),他一开始就是做药铺的,后来发了财开始开钱庄、办缫丝厂和布店,当然还涉及房地产和金融,是典型的有自己产业的企业家; 再后来的盛宣怀也是,他是无锡人,最开始也是从经商做起,生意做到苏州、常州和镇江,后来官至一品,是晚清名臣,同时也是著名企业家,他办的工业和交通业至今仍影响着上海乃至全国,比如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沪宁铁路、合兴面粉厂等等;
还有一些小企业家,比如说刘吉生,他是河南人,靠开设绸缎店起家,之后涉足金融业和小工厂,成为上海滩有名的富商。 刘吉生的儿子刘锦藻是个文人,但他却记载了父亲的一生,写下《沪隐》一书,其中详细记载了父亲的创业史: “先大夫少时常以佣工自给,所至之处,无不大受折磨…… 先大夫性情刚强,遇事敢作敢为,因在苏州设一绸缎店,与洋人开起贸易端倪。时值鸦片战争,兵荒马乱,又为太平天国扰境之时,先大夫手建巨宅,家资殷实……” 这些人物,他们或是发迹于明清之际,或生于清末民国,他们是典型的白手起家型的企业家,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城市和经济的格局。
然而这样的例子毕竟少数,大多数企业家是通过继承家产或者利用家族资源起步的,比如荣毅仁、郭得胜、李兆基等香港首富,都是靠父辈的资本起家,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商业帝国;而吴光正、陈启宗这些“新贵”则完全靠祖辈的产业,从内地搬到香港继续经营,同样成就卓著。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上海确实很少具有代表性意义上的企业家人群,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把原本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众多企业家群体给消灭掉了(比如前述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改革开放后,原来被消灭的家庭企业开始复兴,但此时更多的企业家是从无到有,靠个体的力量一步步打拼出来,如浙江温州和江苏南通等地,这类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著名的“老板之乡”。 而像深圳这样本来就缺乏传统家族企业的地区,企业家群体则显得尤为难得,因为那里的人口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是从外省(市)迁移而去,原有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网络比较薄弱,因此需要依靠个人的能力和拼搏精神来白手起家实现创业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企业家的缺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长久以来的惯例——要么你天生拥有家庭企业,要么你在异乡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