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在五行属什么?
度,从字形来看,由“木”和“度”构成。“木”指树木,也指树神;而“度”原指丈量,引申为计算、测算等。合起来表示用树木来计量时间。 甲骨文的“度”字,像手拿一根杆子的样子(如图),金文有所简化,篆书承袭金文字形并有所变化,隶变后写作“度”,楷书字则变成现在的模样。
现在“度”的本义已不用,仅余“测量”之义。但人们在生活中,仍会用到与“度”有关的词语,如“度日”、“度过”、“度假”等等。 “度”还有一个读音为duò,用作量词,表示计算长短的时间单位,相当于“刻”或“分”。如《礼记·月令》有“中气下土千亩,绝阳之厄,时雨乃降,禾苗润泽”的说法,其中的“尺”就是指一尺见方的土地。
现代汉语中的“度”字多取此义。 在古代,人们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两个小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每一个时辰对应一个器官,每个器官又对应一条经脉。每一个时辰分别用不同的动物形象作为象征,依次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小时称为初某,比如说子时就是午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最后一个小时叫做末某,比如亥时就是晚上九点到十点。中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属于午时,古人又称作“日中”,所以“过午不候”这句话并不准确。
另外,古代把白天分成120个刻,夜晚分成120个分。每一刻等于9分钟,每一分等于60秒。这种计时方法叫做“铜壶滴漏”,所用的工具是一个形状如壶的容器,底部有个孔,里面插着一根棍子,上面悬着一个球,当壶中的水慢慢滴入空中的球里时,球就不停地滚动。这种器具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古籍《世本》,该书佚失早,现存本子都是宋初的残本。
“度”字的古文字形就象一具悬挂着的铜壶,表明它的本意就是计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