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五行属什么?
《白虎通》:“五行者,天地之性也。众说各有异同,然谓土德始终。” 土王四季,与四时等分而往复。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命,人之正道。所以五行相生为顺行。《说卦传》:“帝出乎震……月节有三十六,分时差若。故六大分四时,十二辰为章首。六爻相佐时流,百物举属。故天有十日,人有十指。辰各有合,故天干相合,地支相冲。
此论乾坤六子,当以《易纬·乾凿度》为据:“子一丑二,寅三卯四,辰巳之五,午未之六申七酉八,戌亥之九。自子至巳阴阳半,自午至亥阴阳气尽。阳极于九,阴极于六,故六子皆为阳而九为阴。” 由此而知,五行之序乃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为五行相顺。而五行相克,则逆序而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为逆五行。
按以上次序推演,五行之数应为:36,24,12,60,72.然而实际只有36,24,12三个倍数。何哉?原来五行所生者为阳,所克者为阴。而天地之数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其数亦如是排列。是以每五行只取其一倍。 而古人以为万物生于土,故土居中。且五行之中唯土不克于土,是以五行之序变为土克水,水克火,火克制,木克土,是为逆五行。 今人以为此论荒谬,殊不知此即后天八卦之理。
何以知其然?《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天文,俯则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处所言“坤离坎震兑巽”即先天八卦图。
先秦诸子多言及此事。《吕氏春秋·季冬纪》载:“凡分岁,终月,记时,皆始冬至日。”高诱注云:“周衰,历气微,封禅事绝,莫考其始。或曰神农始造甲子,伏羲始制干支。黄帝使仓颉造书而始义。” 至于六十甲子,实为十干十二支之重复相配(甲已合化土)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