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五行属什么?
先秦文献中的“逐”,有“追”“驱逐”“攻打”“攻打并占领”等不同用法。其中用作动词的“追逐”义、“驱赶”义的“逐”,读音均为zhu(三声);而用作动词的进攻义项读zou(四声)。 “逐”作动词时,其读音和现代汉语一致,都是二声,这个没有什么疑问;但“逐”作名词时的读音为何,则众说纷纭。 一种意见认为古书的“步”多读bù,而“步”在古代是“行”的意思。《诗经·郑风》中就有“洵美且哉”一句,朱熹在注解中说“洵美,信善也。且,语助辞”。据此认为这里的“洵”应当是“信”之误,那么整句就是“信善且哉”了,意思是这个人真是一个好人啊!所以这里的“步”应该也是“行走”之意,那么“逐”的本义就是“步行”了。
第二种看法与第一点基本类似,认为这里的“”就是“信”字的异体.故以同义复词出现,仍解为‘信’” 还有一种观点是从字形来论证问题的:王力的《古代汉语》就持这种观点。他说: 从以上三种不同说法我们可以看出来,第一种观点实际上还是建立在第一种论据的基础上,只不过将一个通假字当成了形声字的部首罢了;而其他两种方式又都是以字形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我们暂且抛开这三种方法的对错不谈,只看它们有没有道理。 王力根据上述理由得出的结论是:逐字当为“辵”或“止”省作“辶”。 我觉得这种解释实在是有些勉强。
首先我认为,古人造字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把所有的动作都一一记录下来。因为这样做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吃饭了饭”,但不能说他“吃米了饭”。这是因为人们一般用“食”和“饮”这两个字概括一切动作了。再如“打”有“拍打”和“打击”两个含义,但为了表达这两种意思,古人只造了两个不同的字——扌部“打”,刂部“击”。古人是不会费尽心思地把所有动作用的字都写出来,然后放在一个词里的。 所以在我看来,“走之底”“辵”以及它们的简化字“辶”都只是“足”的变形而已,根本不可能是省略的偏旁部首。而且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无论是“徒步”还是“信步走”都不能直接说明逐的本义是什么。因此,我觉得第三种方式是最可行的。
至于“逐”作名词的读音,我个人倾向于读z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前文已经提到了,这里存在形近致误的问题。既然“洵”可以误写为“荀”的话,那么“逐”写成“遂”或者“遽”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点是,按照王力先生的理论,这里的“逐”显然是个动词。如果逐字的本意真的是“走路”而不是“追击”的话,那它作为名词的时候岂不是显得太特殊了吗? 第三点是,上文已经说过了,这里的“逐”跟“遂”一样,都是一个名词性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