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中未有记载‘皆’与‘俱’,在汉代之前这两个字是没有分别的。 如:西汉扬雄《法言·修身》:“人皆有士心,人皆有君子道;然而,不能皆有书生者,岂可兼之哉?” 王念孙《读书杂志·法言一》:“此言人之皆有士心也…… 俱谓同有士心、君子道矣。 ‘然则’二字当依下文,读曰‘若’。上句则谓能兼有学士之道,下句则谓但不能兼得书生之体也。《后汉书·杨震传》注引《广雅》曰:‘俱,皆也。’《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典论·短长篇》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下同天地,永无限极。’是古之言‘俱’者,无不以为‘皆’义也。” 可证‘俱’=’皆’
1.从甲骨文字形看,‘居’和‘俱’本是一个字,只是到后来才演变为两个字来看待(这个观点有待商榷) 2.金文中‘居’‘俱’已有了区别 3.小篆开始,‘居’‘俱’已有明显的字形上的变化,但仍看不出有语法上的意义划分 “以”为动词时其意为:用...来/去,及物动词;用作连词相当于“因为”,后接原因状语。
关于“以”作介词解,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本“以臣观之”“以天下之所卑处天下之所高”,郭店楚简亦见此用法。今文《尚书》中有大量用例,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增多。 从上面这段文献可知:古代汉语中对于‘以’字的用法是以它作为动词来处理的(现代汉语中一般将之作为介词处理)。 所以可以认为“‘以’字所带的宾语在前者为动宾关系,后者则为偏正关系 ”即: 以X为Y 以A为B 而: 表示承接关系(也可以用于无实义的固定格式) X然后Y 那么: A于是B 所以:‘以’带宾语时的语法结构是:‘以+名词性宾语+为+形容词性宾语’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在‘俱'等于‘皆’的前提下,这里的宾语都是‘名—形’结构的宾语,符合前面所说‘以’的用法,因此这里的‘俱’和‘皆’应当是相同的含义 另外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下的是: 在上古时期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句型:‘X于/与Y’,其中的‘于’等同于‘和’或者‘跟’这种意思,属于连词。其中‘Y’通常做补语或宾语,而不做定语。同样,这里的宾语也是‘形—名’结构的宾语。